入市二十五周年
25 年前开户,记得当时是拿到一笔奖金,大约有一千多,就去证券公司开户,开户前先观察了几个月,天天把本地晚报上股市行情剪下来,做成剪报本,还找来坐标纸画走势图,觉得胸有成竹以后,就下场了。
买的第一支股票是三爱富,一百股,价格是 8 元,买前我观察过一个月,它一直在 8 元到 9 元之间晃悠,我觉得我掌握规律了。8 元买入,等它到 9 元。结果买了就跌破 8 元。
真下场和旁观心态真的不一样,好不容易涨回去,我赶紧卖了,以为能赚钱,结果亏十五元,主要是手续费太高,我算错帐了。当时手续费是买卖报单纸一元一张,撤单纸一元一张,佣金来回都是千三,印花税买卖都是千三。
当时还是 T+0,没涨跌停板限制,三爱富亏钱之后,我又买卖一次金陵股份,金陵股份是上海本地股,当时股市歧视外地股,觉得外地上市公司都是骗子,所以估值比本地低,金陵股份虽然是上海本地股,但是名字容易让人误会是南京的股票,所以改名上海金陵。买卖金陵股份这次赚钱了,赚多少记不得了,估计几块钱吧。
然后就进入 95 年元月,这时市场上最火爆的是两只权证,一只好像是江苏悦达,还有一只记不清名字了,当时把配股权当权证送给悦达持有者,分配股权证和转配权证,权证交易期很短好像只有一两周,当时悦达权证很火爆,价格迅速超过正股几倍,没几天,权证到期,悦达 A2 权证跌到一分钱,营业部一个散户不知道是最后交易日,一下子把所有钱都买进去了。第二天是配股交钱日,他没钱交,在柜台那里哭,当时印象特别深。 一生积蓄尽化为水。
元月股票一直在跌,到二月初跌到 524 点,这时营业部买卖股票已经不用排队了,之前一直要排队的,营业部有个大屏滚动显示股价,还有几台彩电可以分板块滚动显示股票,看大屏可以坐椅子上看,看彩电没椅子必须站着看。二月份交易清淡到极点,有些股票半天没有一笔交易。营业部这时开通了债券期货,那时债券期货业务是在股票营业部开展,开通要有 2 万资金,当时我没那么多钱。债券期货当时很火,营业部墙上贴的纸,这时债券期货内容比股票内容还多,当时了解市场都是从营业部墙上贴的各种股评了解,当时有名的人物有李志林、忠言还有神光预测啥的 。
我在墙上看到新闻说江苏春兰要十送四,四川长虹要十送三,当时没理解送股要除权这个概率,看江苏春兰业绩特别好,还能白送 40%股票,果断买入,结果方案改了,不送股改分红了,大失望,卖了春兰,不过也没亏还小赚。这时炒股已经上瘾,把准备结婚的 2 万元也投入股市,好像大举买入的是上海石化,刚买没几天,出大事了,327 国债事件,国债期货市场关闭,收音机里股评家说这是对股市特大利好,当天我请假去营业部看行情,果然是个股都跳空高开,当天翻番的都有不少,上海石化涨幅一般,我没舍得卖。几天以后又跌回去了。
这时候我已经懂点股票了,天天买营业部门口老太太卖的上海证券报看,还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沃伦布菲传,知道美国有个首富叫沃伦布菲(就是巴菲特,不知道那书为啥翻译成布菲)靠炒股成为富豪,也开这时候我把上海石化卖了,换成四川长虹,当时股市市盈率最低的股票,12 元多买了 1600 股,满仓,买了就跌,套住了,夏天我和女友去三峡玩,在宜昌看到新闻,长虹十配 2.5 转配 7.41 然后再十送七 消息出来,长虹大涨,当时配股缴款好像是除权几天以后,我卖掉一部分大涨后的老股,全额参与了配股和转配股,然后就是著名的长虹配股事件,当时规定配股上市后可以自由交易,转配股不行,当时长虹配股的承销商勾结交易所偷偷的开放了转配股的送股部分可以自由交易,不过我当时不知道,等知道已经停牌了。随后股市又进入漫漫熊市,一路下跌一直跌到 516 点。但是长虹走势一直很强。96 年长虹再次十送六股,我当时有个奇怪的执念,我觉得其他股票市盈率都在 20 倍以上,长虹业绩这么好,成长性这么高,市盈率也应该有 20 倍。 始满嘴的价值投资市盈率啥的和我女朋友吹牛,说要成为中国的沃伦布菲。96 年我开始顶上海证券报,97 年改订证券时报,因为另一个好友顶了上海证券报,我们可以换着看。98 年没顶报了,因为 97 年进了大户室,券商提供各大证券报。
转眼到 97 年,股市继续上涨,到夏天长虹涨到 66 元,我在 64 元出光了长虹,64 元市盈率是 20 倍。当时拥有 33 万现金和一大把不能交易的长虹转配股。另外,96 年我结婚了,没给彩礼,因为钱都在股市里。
长虹卖掉以后,几乎同时大盘开始回调,从 1500 点开始下跌,当时我真是意气风发,感觉自己水平超高,天生炒股的料。然后开始打新股赚钱,当时打新各种花样,比较常见的一种是存钱换认购证,中签后买股然后取出钱,当时好奇怪,安徽本地有新股好像是合力叉车?记不清了,然后很远的青海也有新股,我以为边远地区有钱人少,中签率应该高。对了,当时没汇款,都是人肉带现金去打新。结果判断失误,青海那边中签率超低,本地中签率极高。
这个时候也开始从股市取钱,买冰箱买彩电买空调买电脑,都是选最贵的,电脑还要上网,当时上网超贵 8 元一小时,最多一个月网络费 800 元。折腾一年半,到 98 年低盘点,钱还是 33 万,浪费了一年半。
99 年开始进入网络股牛市,我做的一般般,随风逐流,买过啥股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有南京新百,当时在大户室天天和人下围棋,股票是买啥都涨,但是涨幅不比周围人强,随着上证指数从 1000 点涨到 2200 点,我的资金最高达到 80 多万。然后就随着熊市的到来开始下跌。
再后来就是看上了封鸡,先入坑的是基金铜钱,当时是熊市,想的是安全,铜钱仓位最轻,大约净值 0.9 元,股票仓位半仓,相当于 0.45 元现金,0.45 元股票。当时铜钱价格就 0.45 元。等于股票不要钱。后来发现丰和业绩更好,06 开始满仓丰和。感觉牛市要来,开始记账。帐还是用 txt 文本记得
到 06 年结束,我市值突破一百万,07 年初我的心理再也承受不住股市的上涨,2 月份我清光了丰和,开始追求稳定收益,玩封转开套利,最初是基金长盛和大成基金公司的一家封鸡,名字也忘记了。
封转开套利时发现,LOF 基金价格比净值低不少,可以买入赎回套利。因为对市场恐高,所以就全部资金转入,LOF 套利,资金分成几份,不停的买入赎回 LOF。
这样一直套利到 07 年底我已经有三百万,套利同时还打新中石油中两个签,48.6 卖掉的,08 年继续 LOF 套利,一直到 08 年 8 月奥运会时候,我 08 年上半年靠 LOF 套利还赚 10%
先整合到一起,晚上接着写
接着昨天的说,奥运过后,我开始试探性抄底,先买入少量新钢帆,8 元买入后新钢帆突然暴跌,当天跌停 7.2 元,第二天止跌我想一想 7.2 元附近加倍补仓,心想反正仓位不重,有鞍钢现金选择权在,跌下来是给我送钱的,然而第三天又跌停,我脑瓜子开始嗡嗡的,开始上论坛想抱团取暖。
05 年-07 年,我主要混和讯基金大家谈债券大家谈,偶尔也上闽发论坛,基本上是看为主很少发帖,后来又在论坛介绍下加入一个封基群,群主是谁都忘记了,后来封鸡群发生争执,和讯封基大家谈的元老娱乐靠球被踢了,他就自己建了个群---长阳群,我在这个群里呆了很多年,结识了大熊、一扔大师、江南懒猫以及黑夜太白等一众大佬,受益不小。还一度加入白玉米的群,他是宏观分析大师,后来他想收费,把我们这些白嫖党全踢了。
这时和讯债坛开始讨论,鞍钢毁约的可能性,我慌了,第二天 0629 继续一路下跌,直接向跌停冲去,我想保住上半年胜利果实,挥泪割肉,大约 6.3 元成交。当天尾盘新钢帆开始笔直的拉升,直接红了,又回到我补仓位置附近。晚上网络收音机电视各种寻找,没发现任何新消息。第二天,新钢帆涨停开盘,全天涨停,第三天新钢帆又回到 8 元附近。心态崩了,难以用语言描述我当时的沮丧。
因为没满仓博,其实亏的不多,十几万不到二十万,但是对心态打击是非常大的。新钢帆回到 8 元理论上其实还是可以买的,毕竟现金选择权高高在上,但是我心理上以及不能接受再买这只股票,从此以后,我再也没买过 0629,虽然一直关心它的走势。
九十月份,我开始进可转债、LOF 和封基,继续想抄底,心态已经崩掉的我,怎么做都错。到十一月三日我清仓时候,已经是全年亏损状态。
这一轮熊市的最低点是 1664 点,其实最低点已经过去,随后的日子大盘开始天天缓步爬升。我又开始建仓,主要是封基和富国天丰(封闭式债基),到年底我又回到水平面之上。
09 年是大反弹的一年,由于心态不好,我始终没敢满仓,指数涨了 60%,我的市值只涨了 30%,只有大盘的一半。09 年大盘还没见顶,我就早早的清仓了,资金转入企业债和打新。09 年底我有 400 多万。
这段时间从和讯债谈的朋友那里学会新的亏钱手艺,债券正回购。当时正回购必须柜台交易,不允许远程交易,我的股票账户 07 年为了 LOF 赎回 T+2,迁到南京国信,这时麻烦来了,必须迁回芜湖本地券商,南京国信是开户容易销户难,我开始一次一次的去南京,国信找出种种借口,要 XXX 签字,XXX 不在,XXX 出差等等。发脾气没用,威胁打电话找证监局也没用。反正就是不能撤销上海 A 股指定交易也不能销户。知道现在我那个 A14300****上海账户还在国信,不过已经很多年没有交易了。
没办法我回到本地用深圳账户做债券正回购。底仓是 09 怀化债和 08 长兴债,同时用回购的钱打新。10 年我记账的方式有点怪,没记具体持有个股,现在当时有哪些债券已经仓位变化已经完全记不住了。到年底我的资金有 515 万。
接着说,上图那个华安是华安期货,10 年股指期货经常有升水,所以买入 180ETF 和 100ETF,放期指空单可以套利,10 年大部分时间有些指数 LOF 基金有折价,可以进行 LOF 套利,总之 10 年全年套利是主基调。到 11 年升水没了,就没在做期指了。
11 年元月进了不少路桥建设,为啥买我也记不得了,我是为了写回顾,查历史成交才查到的。11 年 2 月开始进中行转债工行转债兴业银行招商银行,3 月份还进了不少广汽长丰,为啥买也记不得了。4 月份继续加仓广汽长丰,还少量进中国平安,5 月份又买入长江电力,仓位逐渐加重。6 月份没啥操作,7 月份开始卖广汽长丰加仓中行转债,后面就没啥操作了,11 月份从股市取出 126 万买门面房期房,老婆说要分散投资,钱只投股市风险大,这门面两年后交付,开始每月租金 2000,现在每月租金 3000,经常收不到租金,租门面的夫妻俩一叫苦,老婆就免租金了,另外门面价格不如买价,也没法变现。到年底大约 428 万,考虑到买房取钱缘故,11 年还是小赚。
12 年继续摊银行股大饼,23 月份买入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4 月份继续卖 A 类现金等价物买入交通银行,9 月份卖掉长江电力,开始大举在 100 元附近加工行转债,正式从套利族转型银粉。
10 月份卖掉剩下的银华稳进和 A 类,买入深发展,到年底基本上就没啥操作了。最后全年收益大约 20%,赚回卖门面房的钱。
13 年上半年没一笔成交,半年无操作,7 月中旬开始疯狂搬砖,工行转债转股,然后卖掉工商银行买入工行转债,再转股,再卖出,再买工转。超级爽。一直忙到 8 月中旬。
然后又是整天无操作,11 月下旬又开始忙起来,还是搬砖工行转债。一直忙到 12 月份。13 年最后基本上全年持平,小赚一点点。年底的时候开始进民生转债。
14 年年初最大的事情就是民生转债开股东会下调转股价,下调被大股东否决,我没料到这事,没提前出,吃了大亏。上半年除了 2 月份进了点宁波银行外就没啥操作了。7 月底工行又搬一次砖,8 月发现新游戏,当时工行、中行、光大行长期不动,我就在第一买单和第一卖单各挂一点,吃一分钱差价,为了能排队早一点,要每天晚上清算时候提前挂单,并且买了 L2 的交易软件,实时监控成交情况。当时期指有轻微的贴水,买了两张多单赌牛市,顺便高抛低吸,高抛低吸的结果就是牛市真来的时候,一不留神都玩丢了,死在黎明前。下半年一扔大师来我这玩,还送我很多超好吃的辣子鸡,聊天互相打气,都坚定了牛市即将到来的信心。年底股市大涨,十二月份忙于平安转债搬砖。年底最后一个交易日市值突破一千万。
波澜壮阔的 15 年到了,我的转债纷纷提前解决,工行转债变成工行,平安转债变成中国平安,然后我卖掉工行,大量买入浦发和兴业,同时绕标打新,整个大牛市与我无关,银行在 15 年上半年没怎么涨,然后在随后的暴跌中也没怎么跌,15 年让我最震惊的就是有关部门打着保护投资者的旗号对规则的破坏又达到新的高度,而短视的投资者对此表示热烈欢迎。
上一次让我震惊的是打击权证创设,05 年监管部门制定了权证创设制度,规定创设认购权证必须在指定的帐户全额存放对应股票,创设认沽权证的必须在指定的帐户按行权价全额存放现金,用于行权履约担保。然后每天创设多少都必须在指导媒体公告。制度顺利执行几年,到了 08 年由于股市暴跌,当时市场又缺乏做空渠道,无地方可去的资金开始疯狂炒作沽权,把废纸一张的沽权价格炒上天,例如,南航沽权,券商只要抵押 7 元就能创设 2 张南航沽权,然后高价(最高 3 元多)卖出去,等于权民白送钱给券商。一年后,权证到期必须行权,这时南航股价仍然高于行权价,这些沽权仍然是一张废纸而且废纸即将兑现。沽权整整一年交易时间中,股价始终在行权价之上,也就是说炒权证的股民把废纸整整炒作了一年。面临巨额亏损,权民开始维权,主要方法就是堵证监会大门,天天堵。然后监管部门开始打破规则,窗口指导券商高价购回还有一周就变成废纸的权证,券商创设权证的利润从 200 亿变成亏损。权证这个交易品种从此成为历史。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窗口指导这个名词。
2015 年,为了给当时过热的市场泼冷水,发行节奏明显加快,股市开始暴跌,由于公募基金抱团炒小盘股,一个基金公司旗下几个基金合计买入某些小盘股 90%的流通股,然后把价格抬上天,净资产两元,税后利润两毛的企业,价格炒上几百元,然后基金公司收取巨额的管理费,当股市下跌时,基民赎回,全部流通股在手的基金公司根本无法变现,这些小票开始无量跌停,股市暴跌后,为了救市,交易所宣布已经发行成功的新股发行无效,把钱退给已经中签的打新股民,股民账户上中签的新股消失。如果说窗口指导还是暗暗的破坏规则,打新结果无效,退股退钱就是明着犯规了。
15 年为了救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限制大股东减持,临时放开保险法对保险公司投资股票市场的比例限制等等,各种救市措施五花八门,破坏了无数契约。对于当时指数远远高于年初视而不见,其实即使是暴跌的最低点,市场股价中位数比牛市初期还是高 50%。广大股民对此欢欣鼓舞,殊不知为了多数人(散户)利益去任意损毁少数人(大小非)合法权益是个危险的信号,15 年 8 月起移民人数骤然暴升。
15 年七月,银行分级基金开始发行,刚发行遇上下跌市,银行 A+B 出现较大的折价,我卖掉大部分银行股开始大量买入银行 A+B 然后赎回,赎回资金到账后再买入再赎回。后来折价消失,P2P 开始火热,我入坑陆金所,卖掉银行 A,用这钱投入陆金所,在陆金所上杠杆。这时还不敢投入其他 P2P。到 15 年底我资金到 1300 万。全年收益 30%
2016 年-2019 年仓位都没啥变化,当银行 A+B 折价较多就买入赎回套利,银行 A+B 溢价就卖出申购套利,平时只持有 B,需要 A 配对就通过融资融券绕标借钱配,A 卖了投 P2P,主要是陆金所、小赢和网信,网信暴雷时还有 3.9 万。18 年下半年随着 P2P 形势不好,大部分取出买 H 股,当时看 H 股银行股觉得便宜,最后大约买了 600 万的 H 股,主要是中信银行 H、民生银行 H、中国太平、重庆农商行等等,由于 A 的不断上涨,这个策略其实并不划算,主要是开始没想到分级基金要限时解决。19 年银行的场内申购又关门了,只好改变套利策略,银行 A+B 溢价就换成银行 ETF,银行 A+B 折价就卖银行 ETF 换银行 B,A 的钱还融资。
2019 年最后市值增加 28.8%,输给了沪深 300 指数,也输给市场大多数人,主要是因为 H 股的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