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专家 | 投资“三知道”原则
如果老兄企图通过分析后市的涨跌来决定是否割肉,估计你会异常痛苦的。更加倒霉的是很可能你不斩仓它就一直跌,终于忍不住割了,正好就是最低价。
痛苦的根源何在呢?那是因为你把投资最根本的东西搞错了。投资获利的第一要素是:防止自己情绪失控,等待对手情绪失控。
情绪为什么会失控呢?因为你“不知道”:不知道后面会涨多少,不知道后面会跌多少,不知道这笔投资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大部分人亏钱,都是不知道“为何亏钱”的。事后总结主要原因往往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但实际上是,由于投资思想的关系,控制不住情绪是必然的——因为本身就是在蒙,三个没有一个是知道的。
情绪怎么才能不失控呢?最好是“三知道”:知道能涨多少,知道会跌多少,知道投资的期限有多长。但实际上不用、也不可能做到“三知道”,知道一个或两个就完全可以了。
现在回到你的中信证券,看看你知道几个?不知道几个?
- 涨多少?行业龙头,以后要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市盈率低。这是有利因素。但是不是一定就得涨呢?好像也不是必须的吧,不涨群众也不能拿它如何。如果真的涨了,涨多少啊,1 块,3 块还是 30 块?你知道吗?反正我不知道。
- 跌多少?跌到净资产?净资产不是 15 元吧,除过权的。再说谁规定不能跌破净资产了,你自己也心虚吧。还有,公司的业绩是不是真实的?以后会不会出现亏损年度、ST、或者发生重大违规行为?以后还有一大堆券商要上市,如果定价很低的话,会不会把它的估值也拉下去?不是我吓唬你,股价越下跌,这方面的东西你恐怕想得越多。
- 投资期限有多长?你是否设定了一个期限?比如我就拿半年,到时候就卖掉,盈亏不管。恐怕你也没有吧。
好家伙!投资三因素你一个都不知道。投资的损失暂且不论,内心的痛苦是谁也抗不住的。不但下跌难受,上涨也难受。最后一定是情绪失控,买在高点或割在低点。因为在大的牛熊转折点前后,往往是最痛苦的时候。
对于“中信证券”怎么处理,方法其实很多的。你对照上面三条就可以了,比如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 涨到 40 就卖,不到就不卖。你要确保跌到 10 块、8 块的时候,你的情绪不会失控。
- 半年后卖出,不管股价是多少钱。
- 现在就卖出,就当买个教训。你要确保即使将来涨到 50 块、100 块的时候情绪也不会失控。
以后再做投资的时候,对照“三个知道”原则,我觉得挺好使的。
- 债券
- 投资期限:知道。只要你的资金使用期限与之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是短期资金投资长期债券恐怕就要情绪失控了。
- 涨多少:知道。只要够你的“预期收益率”就行。
- 跌多少:不知道。受基准利率上涨的影响,但只会浮亏,此外得公司不破产,到期能够还本付息。
- 可转债
- 时间:知道。不一定是持有到期,和条款设计有关,不详细说了。
- 跌多少:知道。按可类比的纯债券的收益率进行估值即可得出,但只是浮亏,而且是最坏结果。
- 涨多少:知道。最少也是“连本带息”,而且是最小涨幅。
- 分离债正股
- 时间:知道。权证到期,一翻两瞪眼。
- 跌多少:不知道。
- 涨多少:不好说。不能保证一定上“行权价”。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觉得分离债正股比一般股票要好”,其实不是真的好,而是你知道了“一个半”,情绪上比较稳定。
- “正股+沽权”
- 时间:知道。权证到期。
- 跌多少:知道。溢价幅度。
- 涨多少:不知道,蒙着多少算多少。
买正股赌的就是股票在最后行权时超过“行权价”,一旦权证到期,无论盈亏都要平仓,投资过程结束了。
- 指数基金
- 时间:知道个大概。反正有牛有熊,熬三五年一般能出头。
- 涨多少:知道个大概。XX 市盈率就高估了,大盘的市盈率相对来说稳定一些。
- 跌多少:知道个大概。XX 市盈率就低估了,而且也不会退市什么的。
投资指数基金比投资股票的情绪要好控制得多,最后说说股票,你会发现它属于“三不知”品种,纯粹就是靠蒙。
- 股票
- 时间:不知道。
- 涨多少:不知道。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是人们企图为了安慰自己而发明的东西吧!
- 跌多少:不知道。而且相当恐怖,弄不好来个预亏、ST、退市什么的,估计直到把你搞疯了为止。
投资股票就一定“不知道”吗?那倒也不是。我见过一些投资人,他们采用的是“强制自己知道”,而且他们有三个特点:
- 全部是长期投资;
- 都是业余投资人;
- 抗风险能力极强。
我说两个典型代表,我是学不来的。一个是小伙子,白领,十万积蓄全买了一只股票。
- 涨多少:他说不到十倍就不卖。
- 跌多少:他说大不了到零蛋,我有工作,有收入,不怕。
- 时间:他说等多久都行。
2005 年进入股市,买的是有色金属股,真的变成了 100 万,辞职当职业股民去了,采用以上方法又买了另一只股票,最多涨到 300 万,现在回撤到 150 万。运气啊,还是运气。
另外一个是退休的局长,资金分成 30 份,买便宜的 ST,5 块以下的那种。
- 时间:他说大概一两年,要么重组成功,要么就退市了。
- 跌多少:他说大不了退市了,不要了。
- 涨多少:他说最少五倍,一个顶四个,而且不会有那么多退市的。
赚了不少钱啊,疯子,我学不来,心脏受不了。
封闭式基金类似于指数基金,在时间方面,你的资金的使用时限要和它的到期期限差不多,收益比指数基金高,否则你恐怕要忍受折价扩大的煎熬。
买“有价证券”有“两大要素、三个方面”:时间和空间。
就时间而言,9 月份可卖给大股东,最多拿 8 个月。所谓空间可分为向上空间和向下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收益和风险。
看风险,最大不过 1%;收益则不定。三个方面两个绝对有利,一个不确定,这已经是很好的投资品种了。当然,我还得多说两句:
- 期望收益率别太高了。
- 别把所有的钱都买一个品种。
- 市场有时候会傻得出人意料(也许是我傻,呵呵),做好补仓的准备。
后两条为投资通用原则。一般投资人最大的毛病是只看(或只想)向上的空间,不管时间和向下的空间。
# 证券投资分析的主要流派
随着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诞生,证券投资分析开始形成了界限分明的四个基本分析流派,即基本分析流派、技术分析流派、心理分析流派和学术分析流派。
基本分析流派是目前西方投资界的主流派别。该派别以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特征及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数据作为投资分析对象与投资决策基础。以价值分析理论为基础、以统计方法和现值计算方法为主要分析手段,因此价值成为测量价格合理与否的尺度。基本分析流派认为价格和价值间偏离的调整,是造成证券价格波动的原因。两个假设为:“股票的价值决定其价格”、“股票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技术分析流派是指以证券的市场价格、成交量、价和量的变化以及完成这些变化所经历的时间等市场行为作为投资分析对象与投资决策基础。该流派以价格判断为基础、以正确的投资时机抉择为依据。技术分析理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K 线理论、切线理论、形态理论、技术指标理论、波浪理论和循环周期理论。技术分析流派认为市场供求均衡状态偏离会引起证券价格的波动。
心理分析流派以个体心理分析和群体心理分析为基础,比如通常所说的“羊群效应”、逆向思维方式等。心理分析流派认为市场心理平衡状态偏离会引起证券价格的波动。个体心理分析基于“人的生存欲望”、“人的权力欲望”和“人的价值欲望”三大心理分析理论进行分析,旨在解决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问题。群体心理分析基于群体心理理论与逆向思维理论,旨在解决投资者如何在研究投资市场过程中保证正确的观察视角问题。
学术分析流派(组合证券投资分析)是选择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并长期持有,即在长期内不断吸纳、持有所选定的上市公司股票。其代表人物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学术分析流派“按投资风险水平选择投资对象”以“获取平均的长期收益率”为投资目标原则。这是与其他流派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其他流派大多以“战胜市场”为投资目标。学术分析流派认为价格与所反映信息内容偏离会引起证券价格波动。哲学基础是“效率市场理论”。
各投资分析流派对证券价格波动原因的解释:
基本分析流派:对价格与价值间偏离的调整
技术分析流派:对市场供求均衡状态偏离的调整
心理分析流派 :对市场心理平衡状态偏离的调整
学术分析流派:对价格与所反映信息内容偏离的调整
大家别走技术分析这条路,死胡同,技术分析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逆势交易肯定是死路一条,顺势交易好点,但长期看也无法战胜指数。
基本分析在原理上是对的,但所需要的假设条件很多,成本也很高,所以自身并不能保证足够的成功率。而且我认为股票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基本面,这里不详细谈了。
还要判断牛市、熊市什么的,说实在的,要是能知道是牛还是熊,随便谁来操作都行吧!
我认为在整个的投资过程中,情绪控制是最重要的,大约要占到 90%,资金管理占 9%,大家都认为最重要的分析,我觉得充其量占 1%。
对我来讲,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我不信技术分析,但不反对或排斥其他人使用,“分歧”才是市场得以存在的基础。
当然,我不认为自己的“三个知道”方法比技术或基本面分析更高明,只是认为它能更好得控制情绪,有利于投资人在市场中长久生存。
我不信技术分析,有理论上的基础,也有统计数据上的支持。关于是否存在规律的问题,其实主流经济学已经有了结论,那就是“弱效率市场”。
90%的时间是没有规律的,10%的时间有规律,而且我的认识是:那 10%的时间正是由于投资者的情绪失控造成的。
“心理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人在各种情况下是如何思考的,情绪失控是他们和我们在极端情况下的表现。100 元挂零的可转债基本上应该分批开始买了,条款要看仔细一点。转债的信用问题其实并不大,公司可以通过向下修正转股价而逃避债务,总不会宁可破产也不修正吧。
怎么样定义群体性情绪失控呢?说白了就是集体抽风呗!情绪本来就有很大的传染性,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各个领域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人本来就是群居性的动物,所以这并不奇怪。
一些投资大师把自己的工作地点放在远离华尔街的地方,并不仅仅是为了享受生活吧。目前指数是否见底?我个人的结论是“不知道”,而且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有人知道。如果有人说对了,我的观点是“他瞎蒙的”。
巴菲特的成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他渊博的知识,顽强的毅力等等。但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美国的政治与经济制度,而且他的成功本身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企图模仿他而成功,这条路应该是走不通的。
本人大错误目前为止倒是没犯过,代价是错过了很多机会。小错误犯得不少,主要是分析的时候忽略了人的情绪问题。到真刀真枪操作的时候,发现心理有失控的苗头,于是立刻停止了操作。学术分析不但在感觉上不合理,而且不被大家接受,也不符合人的心理。但正因为学术分析是一种最痛苦的投资过程,所以收益反而是最大的,这个有统计数据支持。
当然了,投资不光是要收益,心理上也得高兴才好。挣钱不就是找乐(寻找赚钱的机会,找到了会很高兴)吗,要是整天都那么难受,赚钱又图什么呢?干脆还是分批买入,分批卖出吧,心理舒服点。
其实我的心态最差了,赔点钱就跟要命似的,所以才搞债券和衍生产品,这个和我的性格最相符了。
狼居胥:我从 2006 年中到 2007 年 9 月,一直不看股票,都不记得拿了多少涨了 10 倍的股票,当然都没有挣到 10 倍,最终收益仅仅勉强战胜 ETF。从 1500 点做到 5000 点,大约 4 倍,最近不断在思考,我费那么大劲干啥?尤其是最近一个月进场买股票,更是身心疲惫,买的股票可以连续四天跌停涨停,想进场买股票为何不直接买 ETF,还有打新股从今年 2 月开始,收益极低,算计低风险品种,算来算去,最终觉得不如货币基金弄个平均收益。
最近 1-2 年不断研究各个行业,各个上市公司,研究股改方案,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收集各种宏观经济数据,猜测政策走向,甚至研究所买股票公司老总的言行,履历。回头想想真多余,世间道理很多,适合自己的只有一个,看德隆专家的好帖今天终于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真理,以后理财就三板斧:
- 股市估值合理时,买 ETF 指数基金。
- 股市估值不合理,抽新股+套利。
- 估值不合理又没有新股可抽,老老实实呆在货币基金里。
# 股市生存艺术杂谈
- 在股市这么多年俺活下来了,可能因素有一条:不贪,放弃“抓住每一个赚钱机会”的观点。在股市这么多年没有暴富,可能因素有一条:不贪,放弃“抓住每一个赚钱机会”的执念。任何一个观点都自相矛盾,掌握这个“度”,是艺术而不是技术。
- 激进型人物可以在一年中赚无数倍,但是存活率较低。稳健型人物一年中赚不到那么多,但是存活率较高。选择操作类型跟资金大小有关,还跟人的个性有关。
- 乱买卖的既无技术,又无理念,还没个性,属“三无”产品。股民大部分都属“三无”产品,所以长久下来,70-80%的人输钱。“三无”产品是不可能长久生存的。
- 我不和激进型人物比短期收益,我比不过他们,为什么呢?和我比的一般都是短期风头正足的人物,过几天他死了,又换一个短期风头正足的人物,再过几天 2 号短线王又死了,再换一个 3 号短线王来和我比,车轮战,非把我耗死不可。
- 债坛的大佬级人物,存活率几乎 100%,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德隆专家是债市的思维,不是股市的思维。
做股票不能这么思考问题的,还是要立足于公司的发展前景,买股票要解决三个问题:
- 买什么股票?
买股票要看公司前景。虽然判断一个公司的前景很难,但是必须要判断,至少要判断公司能否在今后 5 年内保持高速增长。
- 什么价格买?
买入价格要能保证你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也就是说,如果你判断失误,该公司没有取得想象中的高增长,但是在这个价格买还是合理的。所以我一般用对该公司最悲观的业绩预测乘 15 倍 PE,做买入价格。
- 什么价格卖?
在大牛市里,股票一般会超涨,但是不能卖到最高价格。对公司来说,一般在对其前景最乐观的时候,股价通常到顶,我一般取对公司最乐观业绩的 20 倍 pe 做卖出价格。
用上面的思维分析,在 2005 年的时候会发现遍地都是黄金,在 2007 年的时候会发现股价已经高得离谱,因为 2007 年所有的研究报告都是用最乐观的预期业绩乘以 30-40 倍 PE。
德隆专家平时极少发贴,自 6000 点下来,他一直在控制自己的情绪。2008 年 10 月,他在和讯债坛发了如下的帖子,建议买转债,结果不到一年,很多转债翻倍,而当时所冒的风险仅仅是拿“纯债利息”的风险。
# 设计投资方案
当设计具体的投资方案时,必须明确“风险,收益,偏好,时限,现金流”这几个要素时,才可以为投资人量身定做。
打个比方:张三的要求是一年翻番,亏光了无所谓。此时我不可能让他买债券,一般会推荐权证。当然了,权证我外行,所以只能是给个方向,无法具体指导什么买卖点了。
假设李四的要求和我差不多,但他对最低的收益要求比我宽松,他只要不亏就行了,那么李四的选择余地就更大些,五洲、海马转债也可以的。
再假设王五,他对投资期限的要求比较宽松,那么南山、新钢、柳工转债也可以。
再说个赵六:他的期限宽松,10 年 8 年的,但他要求每年有基本的 6%现金流,这时候只能在高息债券里找了。如果他不要求每年的基本现金流,只是要求每年平均 6%的收益,这样分离债也符合要求了。
如果你要求更高的收益,比如 15%,可以承受一定风险,如果投资期限短的话,指数基金可以考虑;如果期限够长的话,而且没有现金流压力,大盘封基更好。
对我个人而言,基金是底限了。上面有朋友买了股票,对他而言可能是合适的,对我来说,风险已经不可承受了。
新股申购、纯债券、转债、基金、股票、权证,我们往往是在这几个品种里来回等机会,当然,首先你得把每一个品种分析透彻,分析其实很简单的喽!最后就是等合适的价格了。
对我来说,股票和权证是不做的,风险承受不起,而且我不会也没精力分析。纯债就是一般的企业债和分离债啦。转债就是可转换债啦,包括以后的可交换债。基金就是大盘封基和指数基金。
# 债券分析
网友:如果方便的话,能否听听徳隆大师对锡业转债的看法?
徳隆:其实各个转债的本质没什么不同,只是条款不一样。我的方法是根据条款计算出最坏的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偏好等待合适的价格。就拿锡业转债来说吧:
- 回售,明年 5 月启动,101 元,同时派 2.91 元的利息。
- 最坏的情况是不向下修正转股价,回售了,盈亏平衡点在 103.91 元。
- 然后你根据自己的偏好,在 103.91 元左右定出买入点,越低越保险,但可能买不到。
分析其实就这么简单,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的偏好定好买入点,不到就不买,到了一把进。不要去猜涨跌,不要去猜公司、大股东、庄家的意图,心会乱的。
不要去分析涨跌,而要审视是否符合自己的“偏好”。
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不是“我的分析能力有多强”,绝不是。论分析,我觉得自己比不上论坛里的大多数人,海连天、债券王、狮子王、小竹、点金、磨刀砍柴,几位版主都比我强得多。
我的强项在于“我很清楚自己的偏好”,而且我能坚守住自己的底线,绝不受诱惑。就像某些女孩子,怎么样都可以,但最后那一步要守住。
现在说说你的江铜债,虽然你没有介绍具体的情况,但我可以简单的推测一下,不对的地方还请老兄指正。
你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偏好”,所以当市场大幅波动时,就在冲动下进行了投资。我们具体看看:
- 风险:这是个国有大企业,还本付息没问题。
- 收益:你的问题估计是出在这里了。这东西的收益并不高,但你还是买了。
你的理由可能是:相对其他债券这个还有空间或者是短期能涨就行,赚点钱就跑。这些都是没有“偏好”的人的想法。
一个有偏好的人应该是这么想:收益率够了就买,不够就等。这样即使套住了他也无所谓,反正收益已经符合要求了,浮亏就亏呗。 - 现金流:估计你都没想过。江铜基本上是零息债券,每年没有固定现金流的。
我简单解释一下现金流,举一个很粗糙的例子:张三有一百万想投资债券,期限十年吧,收益要求 6%。但他有个额外的要求,每月要取出一些收益用于消费,这个就是现金流。
这样在同等收益率的情况下,就不能买分离债了,只能买高息债,比如金发、北辰什么的,这个好理解吧。由于还要每个月都有现金流,所以买一个不行,要买 12 个不同月份付息的债券。 - 时限:你也没考虑好吧。如果真套了一年半年什么的,你是否有心里准备,一时半会不会要用钱吧?
网友:德隆大师,请帮助分析一下 08 中联债,谢谢!
所有的债券其实都是一个分析套路:
- 收益率:有现成公式。业余投资人也不用那么精细,干脆就用单利计算。每年的利息按一年存款利率计算终值,加 100 后直接除以剩余年限就行了,这么算直观又简单。
- 现金流:中联债是 6.5%扣税前。
- 期限:看看和自己的资金使用年限是否符合。
- 风险:其实倒是真正应该研究的东西,这里我不展开了。中联债没担保,国企,自己掂量。
- 后市短期涨跌:我唯一不知道的东西。
网友:请问大师:
- 你对短线怎么看待?
- 持有债券遇到股市大涨怎么调整心态?如何应对?
- 你对债券浮亏怎么看待?
徳隆:
- 我觉得短线应该是一种结果吧,而不是事先设定的一个手法。比如我在 7%的收益率就买入,设定在 5%就卖出,结果一个月就到了,这就是短线。如果三年以后到了,那就是长线了。
- 这个问题比较奇怪了,不是太明白。股市大涨怎么可能对债券持有人的心态造成影响呢?就像期货市场大涨不可能对股票持有人造成影响一样啊。
- 债券的浮亏造成心里压力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投资人企图短线操作,另一个是资金的使用时限和债券的期限不符。这两个错误不单是债券市场,而且在每一个市场投资都是应该极力避免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投资主要拼杀的是理念和心态,这两者如果搞错的话,分析就是瞎扯蛋了,分析的越多赔得越多。
我个人也有个发展的过程,从技术分析到基本分析,现在主要遵从心理分析和学术分析,在加上资金管理,前两者已经基本不用了。
心理分析说白了就是抓对手的漏洞,其实大家一直在用。转债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抓住了上市公司不想还钱这个漏洞。
学术分析是指:投资人不可能长期超越市场的平均水平,最佳的策略是分散买入后持有不动。这又分两类:一是除非要用钱,否则永远不卖出;二是只有在达到事先设定的条件时才卖出。
学术分析是一种令人比较难以接受的观点。心理分析解决了买什么,什么时候买的问题。学术分析解决了什么时候卖的问题,但学术分析其实是反人性的,很难做到。别听我吹的天花乱坠,我自己也做的不好,难啊!
我 93 年入市,开始的时候在股市门口的书报摊上买到了一本关于 RSI 指标的小册子,以为捡到了宝贝。那时候电脑还没有,天天手工计算,干了好几年。现在想起来不由得哈哈大笑,那书要是真那么灵,门口的大妈还卖什么报纸啊!现在我把技术和基本分析都扔了,我信奉的是“越简单的就越好”,最好是个人就能懂的理由。理由有时候太简单了,自己都含糊了。为什么其他人看不见呢?
我做一个实验,把转债,0061,0708 等推荐给其他很多投资者。他们都认为我说的对,可是没一个人肯买。借口有两个:
一是嫌等的时间太长,他们要的是买了马上就涨的那种;
二是嫌赚得钱太少,他们要的是肯定能涨很多的股票。
这更加坚定了我走“心理分析”这条路。我发现,人一旦进入到这个市场里,智力水平,哈哈,不说喽。
我不判断大盘趋势,因为我认为不论采用何种办法,对与错的概率都是 50%,这是学术分析中的一个最主要的观点。
对于无风险的东西,有钱就买,没有就算了,余钱就申购了。
对于有风险的东西,我采用下面的办法:
我把大盘划化成若干区域: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但我并不预测指数在这几个区域之间如何运动,我只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才买,这样虽然肯定会丧失一些机会,但不会赔大钱。
当然了,操作的时候还会碰上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说每一只股票的仓位问题。就拿 0061 来说,你打算占总资金的多少呢?全仓买入?是的,赶上 0061 就发了,但要是碰上 018 呢?没赚到钱,还失去了一大把的机会。0061 多少钱卖呢?5 元?8 元?12 元?当然了,这两个问题即使处理不好,倒也不至于赔钱。
其实学术分析可以处理好上述问题,但关于学术问题的研究,我刚刚起步,大部分时候处理的并不好。
具体的操作流程可以这样:
- 写出买入理由:别超过 5 句话,100 个字,多了肯定不对头。
- 确定好买入价或买入条件:一次买和分几次买都行。
- 评估风险:确定每只股票的最大仓位。
- 评估大概的持仓时间。
- 确定卖出价或卖出条件:同一类品种一定要采用统一的卖出条件。比如说对于 0061 这类,卖出条件可以设定为拿到最后一天,或者涨 50%等等。涨 10%就卖肯定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比较深奥,可以以后谈)。
- 数钱,享受生活。
假设我们做个投资组合,包括农产品、大冶特钢、上港、深能源等等转债,共 10 只。
策略一:涨 10%就卖。可能大部分最高价都涨了 10%,个别的没到。这样你的总收益率肯定不到 10%;
策略二:涨多少都不卖,直到最后的交割日。这 10 只股票的差别就大了,有像深能源这样的,先到了 10%,后来又下去了,最后只挣了 3%;还有像上港这样根本没涨,收益为 0;但是也有像农产品这样的,涨了 200%,它一个就导致总收益率提高 20%。
策略二的投资方法并不是运气好,赶上了农产品,而是它是符合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概率的(前提必须是组合投资)。你想想,如果你碰上的是一只涨 5 倍、10 倍的呢?
策略一的方法貌似安全,但永远挣小钱。
策略二就是学术分析的主要操作方法,它是按统计学的规律来做,根本不管什么基本面,技术面。说白了就是在我们的投资组合中,真正挣钱的就是涨的最多的那一、两个,剩下的都是无用功。
其实关于什么基本分析、技术分析都是都是蒙人的,对于一只股票的主要分析一两句话就足以(次要分析也不会超过 5 句话),其他的洋洋洒洒的几千乃至上万字的研究报告都是糊弄领导和投资人的。人家几十万乃至上千万的资金投进来,你的研究报告就写三五句话,面子上实在交代不过去。
(这一段上面也有)大家别走技术分析这条路,死胡同。技术分析在逻辑上有问题。逆势交易肯定是死路一条,顺势交易好点,但长期看也无法战胜指数。我不信技术分析,有理论上的基础,也有统计数据上的支持。
基本分析在原理上是对的,但所需要的假设条件很多,成本也很高,所以自身并不能保证足够的成功率。而且我认为股票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基本面,这里不详细谈了。而且还要判断牛市啊,熊市啊什么的。说实在的,要是能知道是牛还是熊,随便谁来操作都行吧。
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我就不说了。因为我根本就不信。
心理分析主要分析投资人在各种情况下是如何思考的,情绪失控是他们和我们在极端情况下的表现。心理分析说白了就是抓对手的漏洞,其实大家一直在用。转债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抓住了上市公司不想还钱这个漏洞。
学术分析是指:投资人不可能长期超越市场的平均水平,最佳的策略是分散买入后持有不动。又分两类:一是除非要用钱,否则永远不卖出;二是只有在达到事先设定的条件时才卖出。学术分析是一种令人比较难接受的观点,不但在感觉上不合理,而且不被大家接受,也不符合人的心理,但正因为学术分析是一种最痛苦的投资过程,所以收益反而是最大的,这个有统计数据支持。
我大概是 5 年前接触“学术分析”这种理论的。当然,开始的时候觉得纯粹是胡说八道,学术分析完全否定了技术分析,否定了基本分析,否定了研究报告、研究员和公司考察的必要性。最后在大量的统计数据面前我却不得不接受这个理论,当然,这令我极度的失望,因为这个理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投资中的作用。
学术分析说白了就一句话:人是无法战胜市场的,所以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是一种最好的投资策略。
当然,这个市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比如你投资股票,那你就不可能获得高于股票指数的收益;如果是转债,那就不可能取得高于转债市场的平均收益。
当然了,投资不光是要收益,心理上也得高兴才好。挣钱不就是找乐嘛,要是整天都那么难受,赚钱又图什么呢?干脆还是分批买入,分批卖出吧,心理舒服点。
每个能坚持到最后的投资人都会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关于目前市场机会减少的问题,我也有同感。但也和大盘整体涨幅比较大有很大关系。
耐心等待是必不可少的美德,肯定会有机会的。什么时候彩票没人买了,春节民工不回家了,促销的商品没人看了,女士们不逛商场不戴首饰了,那时候才是真的没机会了。哈哈哈。
申购虽然挣不多,但别忘了七赔两平一赚这个定理啊,咱们先捞个第二名再说。
但是有些网友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不太熟悉,我们可以解释的不妨再通俗一点:
咱们国家的股市是社会主义的股市,和资本主义的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虽然目前是全流通了,但上市公司还是不会去追求股东价值或净资产收益率的最大化,它追求的是在不失去控制权的前提下的“可控制资产规模的最大化”。因为资产规模越大,可捞的油水就越多。所以股权融资还是公司的最爱。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不入流的观点。
其实是有报酬的。你在债谈上说出自己的观点,别人来评论乃至批判,从中可以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盲区。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有收获。
多数股民尤其是新股民总是总想靠炒股赚大钱发大财,
其实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不要只看到成功者,成功者背后是更多的失败者,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人的亏损才能堆积出一个成功者。 很多人迷信技术,其实技术也是没啥用的,技术只是皮毛,理念才是根本。 “投资主要的拼杀的是理念和心态,这两者如果搞错的话,分析就是瞎扯蛋了,分析的越多赔的越多。”——德隆专家
我的投资方法: 找到不会赔钱并且有可能多挣钱的品种买入并持有,直到其大涨或到期。 主要做过下面几种 一、98 年发行的封闭式基金。这是一个稳赚钱的品种,当时新股配售给基金,其实就是白送钱。 二、可转换债券。这是标准的防守反击品种,包赚不赔,并且可能获大利。股改前下市的转债大概有 年化 20%收益率,大牛市中涨几倍的比比皆是。 三、股改认沽权利概念,典型代表是 0061 农产品、0708 大冶特钢、600849 上海医药,这几个品种都有几倍的涨幅。 四、股改大比例发权证概念,典型代表 600029 南方航空。 五、认购大盘蓝筹股,07 年的蓝筹股,一签赚一万以上的好多,中石油可赚 3 万。 如果您都做过了这些,到现在资产绝不是小数目了
给读小学三年级的誉儿买过一本趣味数学书,其中有一个题目是:一个很大的池塘开始生长荷叶,每天结束时所覆盖的面积比前一天多一倍,四十天荷叶覆盖整个池塘,请问荷叶长到四分之一个池塘需要多少天?
誉儿想当然的脱口而出:“十天!”想想又觉得不对,在我的反复引导下终于说出了正确答案:三十八天。不过他还是在嘴里嘟囔,怎么会呢,前面这么多天怎么长得这么慢?
其实这道数学题也是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一个真实缩影。先拿自己的这个博客来说吧,从今年一月九号在新浪上开博,到现在四个多月合计 100 天多一点,我看了一下到昨天为止首页的浏览量正好破了五万,虽然我本人对浏览量不是很看重,但为了跟踪自己博客的成长轨迹,隔个几天也记录了当时达到的浏览量。大家猜一下,从零到第一个一万大约花了多少天?20 天、30 天?都不是,整整用了约 70 天!在我的记录中,3 月 21 号那天首次破万.第二个一万是到四月三号,只用了十来天,最后的第五个一万竟然只用了两天(可能只是特例吧),主要是因为写了那篇拍卖游戏的文章,被新浪首页推荐后流量暴增。
要说这一百天来,我在博客上花的功夫并没有指数级的上升,其实反而是前面花的精力多,后面越写越顺,最近几乎是信手拈来而已,每天花个半小时就可以搞定。如果把浏览量拟化为写博的成果,这份成果的收获绝不是等比例地时间分布的。几乎整整的前七十天,都是在积累,积累自己写博的技巧、能力和速度,积累写博的素材和思想基础,积累经常会来看我博客的读者。没有第一个七十天的一万,相信也是不会有最后两天的那个一万的。
其实财富的积累也是如此,大家去看一看那些亿万富翁的成长历程,除了那些一夜暴富的幸运儿,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指数级的上升所带来的时间价值因素,他们的第一个一百万可能要花上五到十年,从一百万到一千万,虽然数量上番了九倍,但所用的时间可能也就五到十年,而从一千万到一个亿,可能会的时间更少一些。也就是说在最近的那一两年,所赚的钱可能是最初一两年的数百倍。正如最后两天的池塘荷叶,竟然比前二十八天的积累还要大三倍。
做股票更是这样,最难的是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里保持一个相对好的增长率,一分钟前我又接到一个推荐股票的所谓投资公司的电话,夸口说一个月赚上个百分之四五十不是问题,我知道这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用飞镖式投资法(详见只是概率问题)也可能碰上这样的好运气,关键是这个收益是否能持续。这个月可能赚 40%,下个月再亏损个 50%,这样下去十年后你的一百万可能还是一百万。其实从一百万赚到一千万,每年的复合收益率要求并不高,只要达到每年稳定增长 26%,十年后你就有 1000 万的市值了。如果在现在给一个新股民说 26%的收益,他可能会说,“真是笑话,26%谁不会,我都看到有人一年赚十倍!”不过还好有这种人的存在,不然咱们又从谁的身上在股市上长期赚到钱呢,这种没有基本投资理念的人再多一些会更加好。
其实荷叶效应的道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很有用的,也许我们在小学阶段,大家的成绩都差不了太多,只不过是 80 分和 90 分的差距,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差距会越积越大,不过可能还是不太明显,就如同十天左右的池塘,不同的增速的荷叶面积区别只是刚刚肉眼可辩。正是这样的一点点差别,可能考上了不同的大学。大学阶段是十到二十天的池塘,不同的人在这个阶段的差距越来越显现,有的人在这个十天里覆盖了好大的一块面积,给自己的人生积累了相当重要的资源。但是长跑还只是进行了一小半,真正的差距是在最后的半程中。
只要你能保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增速,不因为消极心态而放慢脚步,重视每一天增长的机会,不要在别人奔跑的时候你在散步,不要在别人写博的时候你在看博,不要在别人向着阳光滋生养料的时候你却在休闲地看池里的青蛙溪戏,那么,你也很快会有荷叶满池的那一天!
谨以此文献给渴望财务自由的人,包括我自己!---------2005 年 5 月 3 日,来自老实和尚师傅,十五年时光飞逝啊
人不能以 1 年定英雄,转债也如是,生命周期是 5-6 年,他们仍然含有爆发的期权和基因(部分转债)在内。虽然个人不看好大转债,但大转债也会有春天,只是春天不一定会在一年内,更不太可能在持有人买入后就在预期时间内自动化爆发。 不过,买转债图的是保底前提下的超额收益,如果做成波段和预测,那何必买入转债呢?正股和期权、期指不是更好吗? 以 5 年之青春,待一次以上之爆发,对于一个有点质地、有点题材、有些理想的上市公司来说,仍然是大概率。 可转债无负于诸君,然以盾牌之功能不顾,而用之如导弹,非诸君自弃于转债欤?
一般人追求“快”,那是因为内心的浮躁。当思想水平达到较高境界的时候,就会追求一种“慢”,那是因为内心的淡定。 其实,追求“慢”并不是懈怠,而是追求“天人合一”状态下的舒缓,是主体与客体在节奏和“频率”上的协调,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踏实和稳健。 慢是一种有节奏感的实现过程。
作为一个积极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方面我不会采取经典的股债平衡,而是尽量寻找多样化的高收益率资产,比如各个市场的股票类资产和大宗商品,于是形成的策略重点在于大类资产的选择和轮动。理性,不仅在于理解和掌握客观规律,更在于不要让期望和情绪取代了思考。做一个完全的理性人也许很无趣,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保持情趣,但在投资上要尽可能地冷静。
持续时间是月度级别以上的,由于停牌公司过多,和受挫的投资者过多,所以会余震不断,可继续观测反馈的过程,但资金面的问题不大的,总的投资者保证金也就是两万多亿,本轮目前已注水 1 万亿以上了,只要正反馈存在,无非你转出证券系统多少就注多少,但后期如果杠杆的提升无法再提升流动性,就是 B 级即将结束的标志。 个股上,在中期不看好任何中证金或中信总部提供流动性的品种,原因是他们只买不抛,在短期内提升了价格,但中远期上,根本无法生成更大规模的市场购买力来使它们产生价格上的盈利。反而是那些筹码远端、充分换手后的自然交易品种获得外溢的流动性后会有不俗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