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22)公奔私的明星经理情况如何
提示
本文内容对合格投资者开放,观看转发视为您同意和了解以下要求。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 100 万元,并且符合这些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 1000 万元的单位;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 500 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 50 万元的个人
昨天听完了董承非的年度总结路演,转发者众,互联网传播很广,相关纪要很丰富,他从新能源、消费和 23 年短维度的资产配置方法三个角度来和市场见面、分享观点。
整个分享过程总体上聊得比较宏观和宽泛,没有具体建议的指引,这和睿郡这项活动的目的有关:前有高毅围炉,后有睿远思辨,现在也希望“睿所思”也成为这一档次的精彩投资界观点盛会。
是一次绝佳的互联网观点营销案例,引出了很多补充、反对、质疑、同意的基金管理人观点,非常有意思,比如“石油在很长时间内不可替代”就是比较广泛地对董承非观点的反对。
也同样期待今年的高毅围炉和睿远思辨,这样的观点公开分享越多,投资人才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信息,长时间、高质量的互联网内容留存,对于主观股票多头基金经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观察。不过,这之外更有意思的话题是,2022 年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们,私募产品业绩情况如何?
根据 WIND 的统计,在 2022 年共有 300+离职记录,其中 130 多名来自公募基金,里面高光管理人是很多的,可以说创了历史之最,比如:
董承非-睿郡
崔莹-勤辰
易方达林森-勤辰
崔应波-运舟
赵诣-泉果
肖肖-海南上善如是
葛晨-高毅
……
这些人在过去业绩出色、管理资金众多,冲破樊笼到私募不仅是为了个人价值的更好实现,也是为了个人投资策略 100%的自由复刻,不用忍受一堆麻烦事儿,他们的离职一定带了很多充分的准备,甚至会具体的某一些股票标的,那么 2022 年全年中,这些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们业绩情况如何?
睿郡董承非
董承非公募期间年化回报 19.87%。
而董承非在睿郡成立的私募基金产品无法用首支来衡量,而得用“首批”,因为在 2022 年 5 月中旬,批量发行了众多私募产品,基本没有时间差,其中好享、金享等应该都是代销渠道的缩写。
(董承非在 2022 年 5 月中旬发行首批私募基金产品,来源火富牛)
以其中一只为例,董承非在 5 月之后的行情走势中为投资人创造了一定的超额收益(约 4.67%),产品买来是不亏的。
这期间其实 A 股市场经历了 5-7 月的反弹峰值,再进入暴跌 4 月沪深 300 跌去 25%的急速下行,还经历了年末港股引领的反弹潮水,董承非的产品表现是过得去的。
但比较可惜的是在产品成立初期,按照一般私募基金运行的要求,有建仓期、安全垫等“操作方式”,所以 5-7 月的反弹中一看就是低仓位没赶上的净值。
5 月当时流传着董承非的路演纪要,要点如下:
市场处在估值底、政策底,唯一难以判断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底,这里董承非展示了自己使用的一种择时参数:A 股的风险溢价,2022 年 5 月处于中位数下面的一倍方差附近;
股票市场是一个系统,我们一定要把各个维度结合起来看,千万不能盯死一个因变量,最重要的是估值底,其次重要的是政策底,最不重要的是盈利底;
第一步锚定 30-60%仓位,中位数是 50%仓位,从 0-40%的仓位提升会非常快;
第二步到目标仓位后,可能会停下来,等待净值的安全垫;
中短期会比较关注有深度价值高分红的个股;
拉长周期看会选择一些 100-1000 亿市值的公司,这次目标市值属于偏小;
在公募的时候小股票意义不大,在私募有意义,眼光会放低一些;
喜欢偏成长,拉风的产业里喜欢半导体,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议价能力有限,光伏同质化竞争;
离开公募的主要原因是想尝试一下另类策略,衍生品很发达,想在投资上有所突破;
港股会比 A 股更好一些;
能源类存在被新能源的替代风险,金属类的周期股更好;
不太关注白酒,会对新兴的消费更关注;
再回顾 5 月份产品发行前董承非的路演可以说很多方向都是比较精准的,比如高分红个股、小市值等选择在 11 月前都是市场最亮眼的风格。但和产品运作效果不一致的是,说好的 0-40%快速提高仓位其实没有做到,步伐很慢,直到 7 月下跌后仓位才提高上来。
我关注董承非很久,作为“策略投资型”的基金经理,董承非非常关注工具的使用、择时的依据、风格的辨析、方向的选择、资产的调配,对很多投资人来说,这种私募很辛苦,钱也付得心安理得,但你仔细想一想,董承非的观点中有很多是“应对手段”,而非“商业思辨”,比如:
近期观点为:新能源革命浪潮刚开始,会替代旧能源压制价格;
5 月观点为:拉风的产业里更喜欢半导体而非新能源汽车和光伏。
目前橡胶生产已经是一个苦生意,但在上世纪 30S 是生物医药一样的新兴产业(供给汽车轮胎),同样存在竞价问题,但不妨碍东南亚的橡胶园都赚上一笔大钱。
**如果新能源革命的浪潮刚刚开始,那席卷一切的能源魅力会让行业 beta 青云直上,选啥都一样,不选更后悔;如果新能源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至于不喜欢选择,那它的增量和技术替代作用未必有想象的那么强,因为企业替代不了旧格局,只能杀掉同行。**这是我觉得董承非观点上的矛盾和冲突,我认为有很多基金经理在这些商业上的辨析比董承非更准确,更得体。
不过这不妨碍兴全趋势将永载基金史册,也不妨碍董承非在另类投资上的实践是增量广大、竞争者稀少的策略方向。
勤辰崔莹、林森、张航
崔莹,公募期间年化回报 16.81%/29.44%(最低/最高)
林森,公募期间年化回报 13.61%/21.78%(偏债/偏股)
张航,公募期间年化回报 42.1%(你没看错)
我初期并不关注勤辰。说来好笑,在 7 月份应朋友要求,我要来勤辰合伙人张航的电话,冒昧联系索要公司产品介绍,希望询问崔莹、林森的具体发行产品进程,但时至今日,都没有拿到非常具体的情况反馈。
这个现象当时共同发生在勤辰和运舟(周应波去向)之间,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因为两位公募宝藏基金经理的加盟很容易让管理人贸然宣传、把初始规模扩张得很大,本来是独属于私募投资人的超级经理投资时刻,规模一冲,难度变得和公募无异,那奔私的价值就少了很多。
可控的初始规模、谨慎的宣发、宣传平台不宣传个体,这是我 7 月至今对勤辰的印象。
其实三人应该都已经默默发行了私募产品:
林森很有意思地把名字中的“森”,以及易方达时期的记忆“裕”两个字依然用上,不知道是林森本人的意见,还是投资人的美好愿望,希望再续前缘。
三人具体的产品运作时间有些许差别,成立至今都未到半年,其中林森产品保净值为正,但张航的产品录得约-9%的亏损,比较可惜,因为在反弹最迅猛的四季度反而是其亏损最大的时候,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崔莹上。
其实早在 5-7 月间,和董承非一样崔莹密集进行路演沟通,筹备产品发行,期间主要观点为:
这么多年赚的都是产业趋势上行和净利润增长的钱,投资方法比单纯的选股可能更重要;
投资是一个相对选择的问题,是比价关系;
基本面趋势(的投资方法)很像追涨杀跌,用基本面选股+持续跟踪(季度跟踪)+趋势(周度跟踪动量指标),做出来的曲线很像量化的机械化策略;
真正做得好的策略都是极致追涨杀跌的;
不止损,还在浮亏的时候加仓,就很危险,2018 年买安防股,跌破 20 倍估值我很兴奋,一路加仓到 13 倍估值,回撤过程没有止损的经历改变了我的交易体系;
金融怪杰对我的影响是,投资不是单笔交易构成的,市场如果 80%情况下有效
你就理解为市场有效就行,每笔交易都应该有比较高概率的正期望;
欧奈尔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动量,成长性排名前 5%的资产,流动性从来不稀缺的,历史动量一直就很强;
一个公司增长五倍十倍,行业增长五倍十倍,你买进去不赚钱的可能性很小的,左侧在业绩出来之前买,1.X 倍,右侧在净利润断层买,2.X 倍,拿到 9 倍 10 倍,欧奈尔体系的动量作为加仓减仓依据,这个方法很反人性但是非常有效。
欧奈尔、金融怪杰...一直都是崔莹向公众陈述投资思路的旁证,和董承非一样,崔莹是偏好研究投资方法、研究投资策略的。这个方法让其首发的私募产品在 7-11 月的下跌中录得逆向正回报,当时投资人应当乐开了花,但好景不长,年末反弹得最厉害的东西,就是跌的多、净利润没有出现断层、更没有出现上涨趋势动量的股票、小市值也逆风之下,这时候最猛烈的信号是大市值、反转和高质量。
总体来说,崔莹是一位非常标准的公募框架出来的基金经理,这类基金经理的数量占比最高,但成功者寥寥,崔莹在公募的“趋势跟踪”是否能在私募继续验证,我是保有极大怀疑的,不由得想起来年前很火的百亿私募希瓦其中多名新人基金经理常常挂在嘴边的,也是欧奈尔和趋势跟踪、右侧交易等。
我说的希瓦新人因今年的投资失败,已经彻底告别了资产管理行业。
值得一提的是,林森离职后,其公募期间管理的一只债基录得 22 年-4%的收益,资金离开情况也非常严重,仅这只产品,就缩水 10 倍管理规模。公募基金经理的离职,有时候是一片狼藉的。
周应波、赵诣、肖肖、葛晨等,或未公开披露或尚在筹备
除了上文提到的几位,其实更多在 2022 年公奔私的基金经理要么产品发行了但不公开披露净值,要么尚且在筹备中,公开信息较少,其中比较典型的是:
周应波,公募期间年化收益 27.89%;
赵诣,公募期间年化收益 26%;
肖肖,公募期间年化收益 26.42%
葛晨,公募期间年化收益 19.9%。
我曾经写过一篇对泉果超量募集的担忧文:
三问泉果 | 大众传播中我的偏见 (opens new window)
但从 10 月至今,赵诣在管的全国产品情况稳健,从和指数的贴合关系上看,仓位还不高。
但其管理的很多泉果系列产品都没有公开披露净值,只能查询到产品字样。
当然,减少披露这件事做得更绝的是周应波,其能查询到的最早发行私募产品是在 7 月中旬。
在这之后陆续上了一些销售渠道,而目前基金业协会收到的规模报备显示已经过百亿,真是恐怖的募集速度,运舟的创始人和大股东就是周应波本人,其强大的募资能力和广泛支持者应当也是他快速下海的原因之一,目前运舟的所有产品都不公开净值,其实运作时间也快半年了,成效如何已经有借鉴意义。
在 7 月份首发募集私募产品后,其实周应波在 8 月做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路演,要点如下:
成长股分为两个部分:时代的 BETA,积极改变时代的 ALPHA。投资过程中重要的时代背景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时代总量红利,很多行业的公司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很多新技术,开发了很多新产品;
我们选择成长股:短期是一级火箭,第一宇宙速度,带来一到两年的投资机会,这个占整体市场的 50-60%,如订单突破、产品价格上涨;
中期是 3-5 年的维度,第二宇宙速度。业务布局正确、成本控制出色,中期创造好的成长,二级火箭。第一级和第二级占成长股投资的大部分;
真正突破第三宇宙速度的企业是很少的,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优秀的管理层,一旦出现,会在长期创造非常好的回报;
首先关注政策方向,国内宏观、产业政策。第二关注技术周期的变化,我们关注科技行业。第三结合政策和技术的分析,进行数据的验证和调研,做基层的应验;
容易爆雷的公司是亏损的来源。从各方面建立负面清单,高负债率、大量关联交易、毛利率异常、产品客户不清晰等角度;
第三是分析成长股估值变化。对于成长股估值的理解,投资成长股就是对未来的贴现,好像是在大海上行船,看到未知的事物怎样投射到现在对世界的理解;
对市场的观点:风险出清,成长可期;
赛道股估值修正至历史中位数水平,大部分行业交易是比较冷静的,估值是比较合理的;
看好四大历史性机遇:能源革命浪潮、AI 在各行业的应用、升级版中国制造、Z 时代消费浪潮;
3-5 年内以 A 股为主,以后会考虑进行欧美本地股的研究;
对于互联网投资,港股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估值处于历史较低的位置,离岸市场同时受到国内国外两边流动性的影响,不会作为主力市场,而作为 A 股投资的补充,投资上更为稳妥;
光伏未来 8-10 年依然是产业发展的快速成长期,下半年特别关注电池技术迭代变化的机会;
写到这里,眸然回首,在去年奔私的浪潮中,周应波的表态是命中率最高的,AI 应用在 8 月之后突然进入爆发期,如果你没体验过一款 AI 应用产品,抓紧体验,会改变你对生活工具的思考;下半年的光伏电池技术路径变化引领了几轮大牛股的狂涨。
而我最喜欢周应波的地方在于其对“如何做好应对”这件事并不过度关注,他更像是标准的选股派,很老派,但很扎实,比如 Z 时代的消费浪潮这个方向也非常契合 BG 的投资观点,分享一篇旧译文:
其实,简简单单的商业思辨是更容易胜出的投资方式,经历 22 年的股市跌宕起伏,到现在很多人都会感叹,早点买就好了、当时多买一些就好了,而这个问题的解答思路是“当雷劈下来的时候,你必须在场”。
最后,肖肖、葛晨为代表的是绝大多数在 22 年公奔私基金经理的现状,产品募集未结束、准备工作未到位,所以今天也不能为大家做 130 个公奔私基金经理的全面统计了,但我们可以明年再做,看看旧文的统计,是否科学:
基金经理公奔私后情况会更好吗?必看! (opens new window)
可以回顾一下,周应波、董承非、崔莹,是今天主要辨析和回顾路演纪要的三人,他们是 22 年公奔私基金经理的代表之三,但彼此的投资思路截然不同,董承非代表工具和资产派,讲究另类投资;崔莹代表的是最广泛的趋势投资派,讲究右侧,追涨;周应波代表的是更成熟和经典的选股派,投资标准更清晰,选股流程更框架。
公奔私啊公奔私,多少基金经理怀揣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