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感悟与想法
一直以来,在集思录潜水学习,获益良多。最近的访谈活动尤其精彩,每篇都认真阅读。辞旧迎新之际,翻看过去的记录,重读了 6 年前准备退出股市,写的投资经历和反省,颇有感慨。
戒股如戒烟,2013 年底痛定思痛,写了这么篇长文,等伤疤好了,还是在市场里混。这 6 年,有一些新的成长,主要是慢慢克服了对亏损的恐惧,对市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回看当时的文章,有很多幼稚和矫情,不过也有一些闪光点,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感受,很多文字,现在已经写不出来了。
写到后面,应该是失去了激情,文章虎头蛇尾,没彻底完成,所以人也没真正退出股市:)
集思录是高手汇聚之地,投资经历基本上都是成功经历。发篇失败感悟,作为参考。对我个人而言,则是警醒,温故而知新。
自 07 年以来,被股市吸引和迷惑,已经有 6 个年头。最近几个月看盘越来越少,离戒赌成功之日不远了。
人生走到了半途,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更坦然地接受自身的局限性,半途废掉投资致富的想法,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下半途的时光才不会虚度。
听失败者谈教训,要尤其小心。 失败者通常拿自己当反面教材,炒短线亏了本,就说应该做价值投资,炒长线亏了本,就说 A 股只适合投机,文凭低了找不着工作,就说要多读书,文凭高了找不着工作,就说读书无用。
成功者谈经验,十有八九都并非真正原因,更不用说失败者谈教训。因此先简单回顾炒股失败的经历,方便大家选择阅读。
我首次开户,是在 519 行情之后。算起来,也是十几年的老股民了:)最开始有自知之明,小赌怡情。第一只股票听同事推荐,买的“飞亚达”,糊里糊涂成了一名表哥。最后还挣了点钱,戴表的力量可能发挥了作用。
我接触互联网很早,94 年就开始拨号上北京电报局,给国外发邮件。于是到和讯论坛看帖子,跟着名气大的 ID 买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着“色拉油”买深康佳。另外还记得几个特色 ID:“鸟鸭嘴”,“丝舵投”和“坏狗”。坏狗的文笔尤其出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头两年就靠看帖炒股,最后还赚了点钱。当时互联网还没有成气候,论坛里骗子不多,交流气氛很浓。到了 2001 年,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有个叫“神枪”的招会员,交几百元收一年操作指导邮件。经过我长期观察,神枪应该也是个高手,所以就尝试了一下,结果不尽如人意,估计还是跟大势有关。正好那时工作也忙,就将钱全部转走了。非常幸运,在以后几年里没有再跟炒股沾边。
07 年 4 月再次入市。光从两次入市的时间,就知道我是典型的后知后觉者,必须到周围所有人都在讨论股票,才发现原来炒股可以挣大钱。这次动了真格,投入的资金从小到大,和很多人一样,经历了盲目赚钱、盲目自信、盲目自大、到最后盲目暴亏的过程。
因为投入的资金和精力都比较多,无论涨跌,都触及灵魂。贪婪与恐惧,得意忘形与自我怀疑,每天在这些情绪中浮沉,也影响了日常工作。最后亏得无法忍受,终于在 4000 点以上全部斩仓,事后看来相当明智,也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引以为豪的谈资。现在看来,斩仓既无关于明,也无关于智,归根结底是性格决定命运。从本质上,我是一个恐惧胜过贪婪的人,继续亏下去的恐惧,超过了翻本的贪婪,只好清仓止损。事后我却将其归于技术与远见,觉得自己具备一定的炒股天赋。
谈资归谈资,天赋归天赋,账户不会骗人,亏损仍然摆在那里。清仓之后痛定思痛,花了很多时间阅读证券书籍,还有过去的老传统:上论坛看帖子。先是上闽发,后来到淘股吧,一时间似乎学到了很多东西,可是真正面对股市的时候,却一直不知道怎么将亏掉的钱赚回来。
08 年底终于迎来了 1664 点的大反弹,这次反弹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广阔,我虽然有如惊弓之鸟,一直不敢重仓,也因为偶然的机会和运气扳平了本金。
得陇必然望蜀,翻本之后拿股市当提款机的心思又活络起来。不过赚钱的信心和雄心一直被 08 年大跌形成的心理阴影压制,只要遇到点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感受,面对快速暴跌的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仓位稍重,就会莫名恐惧,进退失据。
恐惧是一种负面情绪,同时也是最后一道风险控制程序,保证我们在市场中的长期生存。过去看过一个故事,美国军队里有些军官身体太好,长时间不生病,上级会故意给他们布置一些明知难以完成的任务,让他们感受挫折感。病痛、恐惧、沮丧、焦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完整地认识世界。
恐惧对我的帮助主要是仓位控制,2010 年后,大部分资金都投到了固定收益品种上面,二级市场持仓很少超过三成,情绪不会严重失控。只要还能够控制仓位,不管操作多么失败,基本上还算清醒和理智,至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每年平均下来,在二级市场也有点微利,一直保持对股市的敬畏,是能够在丛林中勉强生存的主要原因。
恐惧对我的制约也涉及到仓位控制,仓位低盈利就少,但是这并非核心问题。因为恐惧导致情绪不稳定,才是关键所在。情绪最根本的特点是波动,让恐惧承担风控的任务,就像聘用酗酒嗑药的保安,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也不知道他见着什么人会挡驾(比如财神爷),见着什么人会放行。
情绪另一个特点是无法用理智控制,比如机械交易系统有很多好处,永远照本宣科,严格执行保安条例,但是实际执行非常困难,因为保安队长叫恐惧,还有个副队长叫贪婪,当然也有人会反过来,让贪婪做正职。
曾经跟几个持续多年盈利的朋友交流,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深藏着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投机市场中似乎永远存在一种可能性,你会在某个无法预料的时刻,被情绪完全主宰,掉进一个无法爬出的深坑。即使像利弗莫尔这样的天才,也难逃此劫。
好在投机是一种博弈,我们并不需要绝对彻底地控制恐惧和贪婪,只要比大多数参赛者相对做得更好,就可以赢得胜利。两军相逢勇者胜,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势均力敌的大规模战争,是数十万人生死的赌局,上至统帅下至士兵,难道内心深处会没有对溃败的恐惧?最终比的是谁能扛得更久。从这个角度看,我对这些朋友又非常有信心,只要不加杠杆,他们大概率还可以持续盈利,因为在他们崩溃之前,大多数交易对手已经提前崩溃了。
要做到相对比大多数人强,已经实属不易。对我个人而言,只有在经历多次成败反复之后,才逐渐觉察到,控制情绪是我的弱项而非长处。以己之短,攻敌之长,难怪一直在股市艰难挣扎。
改变始于觉察,而觉察来自接受。 只有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弱点,才能觉察到自己的弱点,否则潜意识会一直阻碍觉察。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弱点,是性格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我个人修炼的过程中,股市无疑是最大的助推器,它就像一个放大镜,不断地将亏损放到我的面前,告诉我:这是你的失败!这是你的不足!生活中的任何其他人、其他事,都不会这么高频度、这么赤裸裸地告诉你:这是你的失败!这是你的不足!
当然,我从来不愿意正视股市的劝告,更不用说接受了。突然在今年某个特定的时刻,因为某些特定的机缘,发现原来这就是我的失败,这就是我的不足。更有甚者,发现除了我自己之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另外一个人,要求我用在股市的成功证明自己:你不是一个 loser!想通了这一节,便豁然开朗,哈哈,原来赌场不过如此,鄙人要进就进,要出就出,成也不过如此,败也不过如此,还想困住我吗?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由不是人生的常态,困局才是常态。困于人、困于情、困于事、困于工作、困于婚姻、困于父母儿女、困在雾霾笼罩的大都市、困在家长里短的小城镇,或者如我这几年,无论身在何处,都困在股市的迷魂阵中。
20 多年前,我就读的大学一周会出一期校报,是文学青年赚稿费和眼球的地方,文章质量可想而知。不过那时没有互联网,无聊之极也会拿来一读。到如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记忆,唯一的例外是在某期的角落里看到一个关于人生的比喻。那个年代文青最爱谈人生、谈理想,这个比喻不知是从哪抄来的,我后来曾经用百度搜索,一直无法找到类似的文字。如果真是作者自己的领悟,20 多年后,一个陌生的读者在另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向其致敬!
比喻的大意是,我们周遭的世界就像水里的一张大网,而众生皆是网里的鱼。人之初生,浑浑噩噩,懵懵懂懂,如同那些比网眼还小的鱼,在网里网外穿梭自如,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这张网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存在。还有少数人,终其一生头脑也未曾开化,看起来糊里糊涂、疯疯癫癫,反而和婴儿一样,眼中无网,心中也无网,过得自在快活。这是第一种鱼。
在弱肉强食的水域中做一条小鱼,随时有被攻击甚至被吃掉的危险。小鱼变大鱼,既是小鱼的梦想,也是命运的必然。随着身体的长大,一张无边无际的天罗地网却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其中有少数大智大慧者历经艰辛,终于修炼出超人的眼力和体力,找到网的破绽,奋力破网而出,游向汪洋大海,破碎虚空到了自由王国,这是第二种鱼。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样的文字,无疑只有第二种鱼才能写出来。
余下的全是最可怜的第三种鱼,既能意识到大网的存在,竭尽全力想冲出去,又力量有限,在网中拼死挣扎,上下左右都动弹不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全都是第三种鱼。
人生这张大网,由无数小网组成,股市可以算是其中一张最难缠的网,有的鱼很幸运,终其一生也没有进到网中,而另一些鱼却终日在网里挣扎。07 年前,我专注于日常工作,虽然在网边游了几圈,所幸没有困在其中。股市从 300 点涨到 1500 点,我既没有赚钱的欣喜,也没有踏空的焦虑;股市从 2200 点跌回 1000 点,我同样也没有逃顶的侥幸和套牢的痛苦。当时未知未觉,是一条比网眼还小的鱼,根本不知道股市的厉害。
等真正投入到股市中,过去无关紧要的事情,突然和人的喜怒哀乐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张神奇的大网从天而降,人也成了落网之鱼。比如我今天空仓,股市涨了 50 点,其实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账户里也没有少一分钱,可是人却比挨了一刀还难受。好像股市上涨,就是在发工资,而我却没有领到。同样的,股市跌了 50 点,我也没有赚到半分钱,却有一种莫名的喜悦,猥琐而真实。
无论空仓还是销户,钱离开股市,人离开股市,只要心还在股市,就仍然未能逃离罗网。困于人、困于情、困于事、困于工作、困于家庭、困于股市,最终都是困在了自己的内心。
2010 年之后,我在二级市场每年都是微利,股市并没有伤到我的身体,也没有困住我的资金,但是股市困住了我的时间和情绪。由于恐惧胜过贪婪,对自己的水平又有自知之明,我严格控制自己在二级市场的资金仓位,但是在股市中的时间仓位,却处于完全失控状态。
我一直拿小资金在二级市场中反复折腾,频繁买卖,两天不看盘,好像就损失了大量的盈利机会。上班看盘,下班看帖,应该是上班下班都看帖,对股市兴趣之大、投入时间之多,远超日常工作。和投入的时间相比,每年那点微利毫无意义,虽然对此心知肚明,却一直无法摆脱。
无法摆脱的,表面上是股市,背后是对成功的贪婪和对失败的恐惧。无论早年读书学习,还是后来打工创业,我都算相对而言的成功者,但是在股市中反复遇到
挫折和失败,逼着自己承认:你在情感和智力方面存在严重局限,你不如别人,你输了!潜意识完全无法接受,证明自己的动机愈发强烈。情绪失控,时间自然也失控。
我们经常说到人对金钱的贪婪,金钱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类似的标志还有权力、名声、美色,其本质都是对成功的贪婪。当然,换个好词,就是对成功的渴望,只是我越来越意识到,大多数人对成功的渴望,包括我个人在内,都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常尺度,只能称之为:对成功极度贪婪。
对成功极度贪婪的表现之一,就是想面面俱到、十全十美,只要哪一点不如意,都觉得自己不算成功。我虽然还有自知之明,没敢这么要求自己,但是同样无法满足于在自己优势领域取得的成绩,认为自己既然进了投机领域,也一定要取得成功,否则就是巨大的失败。
即使是狮子,也无法到水中与鳄鱼搏斗,无法到丛林中与毒蛇争雄,更何况一只山羊或者兔子呢?人固然应该在擅长和喜欢的领域寻找一个立足之地,但是如果不认识和接受自己的局限性,贪得无厌地到陌生的领域冲杀,期望自己战无不胜,成为他人眼中待割的韭菜,也是应得的结局。
对成功极度贪婪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运气的贪婪。比如有朋友留言说,很可能你刚退出股市,大牛市就来了。就象止损的时候老想,我这一刀下去,说不定股票就开始大幅回升了。自己无法判断、没有把握的机遇,大到波澜壮阔的牛市,小到一只股票的拉升,都属于运气。人的贪婪体现在,认为只要运气来了,我也应该享有一份。
就像前面说的,股市涨了 50 点,我空仓并未亏钱,却坐立不安,原因是股市发工资,我觉得自己也应该有一份。只有现在才认识到,限于自身能力,无法预见的机遇,如果有幸掉到我们的头上,应该感恩,如果不幸没有赶上,也不值得痛骂老天或者埋怨自己。
好比我们在田里劳作,有只兔子跑过来撞在树上,当然要捡回家,高高兴兴吃一顿。第二天仍然在树底下等着,不能说是明智之举,除非我特别了解兔子,对他们奔跑的路线做过深入研究。我等了几年兔子,发现自己不了解兔子,还是应该回去种田。你却来告诉我,要三思而后行,说不定我刚走,兔子又来撞树了。呵呵,其实再有 100 只兔子来撞树,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道理说得差不多了,下面说说我在操作中的具体毛病:截断利润,让亏损奔跑。其背后的本质,依然是对成功的贪婪和对失败的恐惧。
从 2010 年开始,我的操作对象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指数,包括 ETF 和杠杆基金,一类是个股。每年平均下来,指数都赚钱,个股都亏钱,无一例外。由于指数的仓位比个股大很多,总体还是赚钱,只是绝对数值和相对比例都很少。
为什么可以在指数上赚钱?并非我对指数的波动规律有深刻认识,而是因为很少止损。相反的,由于我一直控制仓位,在跌得狠的时候反而有钱加仓,比如去年 12 月大跌,我在 1900 点上下加到了 8 成仓位,抄了一个大底,可惜我很快截断利润,在反弹开始后的几天里就陆续出光了。
由于擅长截断利润,每次在上涨趋势的起步阶段,我都很快卖完存货,获得一点小利,然后在整个上涨趋势的大部分时间里无奈地观望。等大盘开始调整,我又开始逐步建立仓位,因为谨慎,建仓步伐极小。如果股指就地反弹,很快再次清仓,赚点盒饭钱。如果股指持续调整,甚至彻底转变成下降趋势,我的仓位反而逐渐增加,账户里的浮亏数字也越来越大。所幸这几年在实际操作中,加仓节奏掌握的比较好,从来没有在见底之前打完所有的子弹,也没有让浮亏大到心理崩溃,每次都等到了反弹的一刻,最后红盘或微亏出局。
虽然几年下来,指数基金的操作结果都还不错,但是操作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我一直让亏损奔跑,幸运的是总能撑到它跑累的时刻,谁也不知道是否会有一天,即使我异常谨慎,依然大幅度低估了亏损奔跑的速度和耐力,最后轮到我心理崩溃,那一次亏损将数倍于前面多年的盈利。从方法论上说,这是反趋势操作的死结。
当然,就像前面说的,表面上我们是在和大盘和指数角力,本质上是在和其他参与者角力。以我的风险意识,和这几年积累的指数基金操作经验,在我心理崩溃之前,大多数其他参与者应该提前崩溃了。你不用比熊跑得快,只需要比你的同伙跑得快,这是投机市场可以持续盈利的理论基础。只是我们永远会高估自己奔跑的速度,低估同伙奔跑的速度。
由于指数基金赚了钱,所以还尝试过股指期货。几年里断断续续,顺的时候频繁操作,如果连亏几笔大的,几个月、半年都不再碰。整体操作风格和指数基金类似,仍然是截断利润、让亏损奔跑,获利的次数远远高于亏损的次数,但是获利单笔金额很小,亏损单笔金额很大。
其实只要开仓时间和点位不是太差,小亏的时候又舍不得止损,获利次数一定会高于亏损次数,问题在于如何应对小亏变成大亏。我自然还是聘请恐惧担任保安队长,突然哪一刻恐惧主宰了情绪,无法继续忍受,就平仓止损。连续亏上几次大的,就连保证金都转走。
几年算下来,期指也是赚钱的,大概与总的手续费用相当,说明每次开仓、平仓承担的心理压力,其价值约等于万分之几的手续费。好在最后没有亏钱,只要足够谨慎,期指的风险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高,当然我每次只做一手,有一阵做得比较顺,加到两手,成绩马上一落千丈。期指不存在大牛市人人赚钱的假象,是参与者心理承受能力的直接对抗,种种秒升、秒杀的机谋手段,无非就是要打垮对方的心理。只有经历之后,才能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心理强度从来都不是我的长处,根本不应该到这种场子里参加比赛。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要想生存下去,每个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寻找一块立足之地,每个企业也要找到一个战略位置,在那里,他们必须能够战胜其他任何对手。但是在选地方的时候,也应该看看周边的对手有多强壮。非得到古罗马角斗场去证明自己的能力,未免有些过于自虐、过于自大。期货自然不必说了,股市中的对手也比我们想象中强大很多,相信包括我在内的任何一个人,如果将股市中付出的一半精力,投入到其他行业中,都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何必留在这个角斗场中呢?
由于聚焦产生的局部经验优势,加上仓位控制,弱点在操作指数基金时被弥补,个股操作不再有如此的幸运,反复小赚大赔,每年平均下来最后都赔钱。同样的操作方式,在指数和个股上结果大不一样,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指数基金数量有限,形成事实上的聚焦,经验可以长期累积,逐渐建立局部的竞争优势,弥补了截断利润的弱点。比如我基本上只买折价的杠杆基金、封基或 ETF,又比如坚持不大跌不买,这些操作原则未必正确,却最适合我。我的操作习惯是亏损不出,逢低加仓,买打折的东西会让人在跌势最猛的时候,减少心理崩溃的概率,甚至敢于逆势加仓。
个股操作却完全没有章法,有时买突破,有时买调整,选股则主要看论坛或博客的推荐,自己再看看图形,今天朝东放一枪,打到一只麻雀,明天朝西扔个手榴弹,炸掉自己半个胳膊。所有的经验教训都是蜻蜓点水,没有聚焦和形成累积优势。
二是指数波动幅度小,个股波动幅度大。指数每天上上下下,其实总的幅度很小,而且大概率是有底的,比如跌到 1664 以下的概率极小,如果真的出现意外事件,只要坚持拿着,即使依赖通货膨胀,解套之日也不远。但是在我的认识局限范围内,个股波动几乎完全没有规律,如果被深套,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出头,因此个股刚开始调整,我还敢建仓加仓,等到浮亏 20%,反而不敢加仓,上下再震荡几回,必然会割肉出局。
从各方面而言,指数都是更适合我操作的标的,至少不会亏损。近两年我累次在大亏之后立下规矩,决不再碰个股。可是等忘却伤痛,不知不觉又开始小打小敲,直到下一次大亏来临。其后必然有深刻的心理原因。
不确定性通常是个大麻烦,可是它有一个焦不离孟的好兄弟叫有趣。确定性我们都很喜欢,它却有一个负面的特征叫做枯燥。麻将为什么风靡大江南北?因为每次抓到的下一手牌都不确定,每次对手打出的下一张牌也不确定。为什么人几乎不第二次看同一个电影?因为情节不再具备不确定性。
大概也是在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在《读者文摘》或是《青年文摘》上看过一个小故事,到现在仍然能留在记忆之中,说明当时真的很喜欢。在这里省点力气,全文摘录一下,比我自己在这里说一堆话,讨论不确定性带来的乐趣,和丧失不确定性带来的痛苦,不知强上多少倍。
一个小时前刚刚抵达此城的我遇见的头一位就问我:“您有票吗?”
“票?什么票?”
“今晚将有引起轰动的首场演出。”
“是部新剧目?”
“首次上演,剧作者是位英国人。一部空前绝后,惊险绝伦的侦探剧,剧中许多角色都由名演员担任。首场票几星期以前早就被抢购一空了。”
“剧名叫什么?”
“<公园街谋杀案>。”
“听这名字还真够惊险的。”
“要论惊险,那剧情才更叫人觉得够味。这不,全城的老少谁甘坐失此良机?哪个不想先睹为快?可快至终场时,还没有人能弄明白究竟谁是谋杀者。当幕布徐徐落下的一刹那,也就是在您刚刚从那仿佛身临其境、叫人提心吊胆连大气都不敢出的紧张气氛中稍稍有所恢复的时刻,您才会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这无疑将是个您意料不到的答案。”
我平素酷爱以侦探故事为体裁的剧目,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每当看这些剧目时,从一开始便试图着手弄他个水落石出,究竟谁是凶手,每一句可疑、值得推敲的台词我都不放过,仔细咀嚼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我总是凝神屏气,神智始终保持十二万分的清醒,为了把台词尽量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我简直紧张到了极点,心脏的跳动急剧加快。对我来说,一部编排得很好的惊险侦探片可以给我的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可眼下呢?首场票几星期前就早已售完,而黑市上的票价竞翻了整整倍。但无论如何,这场我是非看不可了!
然而要想从那些包厢席里获得一个席位,看来不费一笔是不成的。终于我付了这笔钱,神情激动地踏进了剧院大门。因进场稍稍晚了点,观众席里已是漆黑一片。当包厢服务员领着我来到我包厢跟前时,舞台上的幕布正缓缓上启。
“先生,这座位还不错吧?”他将手伸了过来,我丝毫没有理会他的这一举动。
“噢,谢谢。”
“愿为您效劳,是否可以替您把衣帽交托到存衣处那儿?”
“不用了,谢谢。”
稍过片刻,我想他大概已经走了,谁知他根本就没离开,一直在我的座位后面站着。
“来份节目单怎么样?”
“不,谢谢。”
“那上面还附有剧照呢!”
“谢谢,不必了。”
“来杯什么喝的怎么样?”
演出开始了,我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喝杯什么来着?”他又重复了一遍。
“不要,谢谢!”
我通常在这个时刻早就静下心来了,但此刻我却根本就无法静下来。
“散场后,您是否希望叫辆出租汽车呢?”
“不!”
“用不着叫车吗?”
“对!”
“那么现在是不是来点巧克力?”
“我什么也不需要,谢谢!”
剧情似乎一开始就很扣人心弦,我生怕错过或是漏掉哪句台词,可这服务员的絮叨真使我有些恼火。
“场间休息时你要杯香槟酒或是来几个面包卷什么的,好吗?”
“不,不要,我什么都不要!见鬼,快滚远点!”我真的恼火了。
直到这会儿,他才似乎意识到在我这儿恐怕赚不到分文。结果呢,我终于领略到了一个包厢服务员那可怕的报复,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没有接受他的服务,使他失去了本可以从我身上赚得的一笔小费。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然后伸手指着舞台上,凑近我的耳朵,压低了嗓音,深恶痛绝地说:
“瞧那个园丁,他就是凶手!”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被上帝赋予洞穿未来的能力,成为一名先知,那绝不是恩赐,而是此人一毛不拔,上帝意识到在他这儿恐怕赚不到分文。结果呢,他终于领略到了一个投胎服务员那可怕的报复:预知未来。
预知未来,所有的现场直播都会变成事后录像。四年一度,2014 又是一个彻夜不眠的夏天,难道球迷们真的在为球痴狂吗?一个真正热爱足球艺术本身的人,从理性角度应该选择看录像,第一不用熬夜,第二比赛中经常出现味如嚼蜡的 0 比 0 平局,双方都将自己的禁区守得铁桶一般,派出一、两个前锋在前场梦游,如果看录像,可以直接回避掉这些垃圾。如果真的喜欢行云流水般的配合,喜欢匪夷所思的巨星表演,甚至应该去看过去三十年的世界杯录像,其中有很多堪称经典的名局,其欣赏价值远高于 2014 世界杯的绝大多数比赛。
马拉多纳被尊为球王,但是几乎没有人再回头去看马拉多纳的比赛,乔丹被公认为 NBA 史上第一人,但是同样几乎没有人再回头去看乔丹的比赛。我们愿意熬夜看的,是一群只配给他们提鞋的人在球场上拉拉扯扯。体育比赛只是一个载体,真正吸引我们的,是其背后的不确定性。
当然做先知,貌似好处更多,莫说在股市中呼风唤雨,在实际生活中,王侯将相也是唾手可得。这些年流行的穿越小说,创造性地意淫了预知历史的诸多便利。现场直播那点小小的快乐,和大富大贵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真正切身处地,当权力财富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它们就如同浮云一般毫无价值,当所有的现场都预知结果,其痛苦却难以言表。预知未来、长生不老、打遍天下无敌手,都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如果不幸达成,结果估计只有一个:恨不能早点去死。比如一个人躲在华山背后的风清扬老爷子,眼睛里从来没有半点生气,而大街上的李铁嘴和张半仙,看到银子便两眼放光,Stay Hungary, Stay Foolish,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有时我胡思乱想,风清扬传授令狐冲武功,真是害人不浅,让他年纪轻轻就成了天下第一,下半辈子不知道该怎么过。就像郭靖、黄蓉,因为情节需要,必须在《神雕》里出镜,如何刻画他们成了一个大难题。武侠小说写到男女主角终成眷属,或者男主角天下无敌,即使金庸这样的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往下写了。
确定性,其死气沉沉,如同《神雕》里的郭靖、黄蓉一样可憎;不确定性,其生机勃勃,如同《射雕》里的郭靖、黄蓉一样可爱。不确定性,是文艺作品和现实生活共同的必需品。
扪心自问,我在 07 年为什么一进股市就不能自拔,本质原因是股市提供了日常生活中没有的不确定性和想象空间。
人的一生,是不确定性逐渐减少的过程,同时也是生命力逐渐消退的过程。三岁小孩谈理想,可以天马行空,恣意想象,如同一张白纸,天之道,不足胜有余。到了二十出头,工作发展仍然有极大想象空间,人生的另一半也还没有确定,生活仍然是有滋有味。
到了三十几岁,工作、生活进入稳定阶段,不确定性急剧减少,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是重要的心理转折期,也就是所谓中年危机。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采取行动,应对不确定性减少造成的心理不适,有的选择默默忍受,习惯成自然;有的选择麻醉自己,沉溺于电视、网游等;有的选择感情出轨,恋爱永远充满不确定性;还有的像我一样,选择进入投机市场。
任何行为,背后都有深层的心理原因在驱动,而我们往往对这些原因不知不觉。当人真正觉察到,中年时期的很多行为,本质上是在追求不确定性和想象空间,也就释然开怀,真正超越了中年危机。
我在 07 年大概处于中年危机初期,每天早上醒过来,都觉得生活挺好,但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到在新的一天里,会出现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
一入股市,天翻地覆。大着胆子买了些 ST 股票,每天涨 5%,到 530 又连续 N 个跌停,跌宕起伏的心情大家都经历过,在此就不再详述了。即使到一年以前,每天早上 9 点 15 分,打开看盘软件的那一刻,我心中还是充满隐隐的兴奋和期待,未知的一天又将开启,今天是否又会凭借运气和小聪明,在股市里赚上一票?
为什么空仓对散户这么困难?根本原因是空仓扼杀了不确定性和想象空间,只要你的账户里有仓位,你就可以期待,明天账户里又多了个万八千,空仓却意味着无论大盘涨跌,账户里的数字却永远不动,这是何其的一种痛苦?
当我力图冷静客观,站在第三者角度观察自己的情绪,必须承认,在股市中赚到的三千元,给我带来的快乐,确实远超工作中赚到的一万元。这种不合情理的实际感受,背后同样必有原因。比如说一个原始人,当他花一天时间打到一只兔子,够全家人吃一顿饭,而他同样花一天时间,可以采到三斤野果,够全家人吃两天,难道他真的从内心里更愿意去采野果吗?
兔子和野果主要有两点心理上的区别,一个是打到兔子,会觉得这是一种额外的收益,比如我在股市赚到三千块,忘记了自己投入的时间成本,感觉好像是赚的外快。而野果永远在那,只要你去采,就一定能采到,是计划内的应得之物,就像每个月定期拿工资,不管多少都觉得理所当然。
另一个更重要的区别,是采野果实在枯燥无聊,除了填饱肚子以外,没有任何额外收益。而打猎充满了不确定性,今天有可能打到一只兔子,也有可能打到一只野猪,当然还有可能一无所获,甚至被老虎咬得半死。我推断原始人踏上狩猎征程的一刻,就像我在 9 点 15 打开看盘软件,心中充盈着同样的兴奋与期待,同时还暗藏着一丝恐惧。
除此之外,好猎手得到的荣誉,也远非采果标兵可比。想象几个强壮的原始人背着一只老虎走回家园,会得到多少同性的艳羡和异性的倾慕,就像股市里或真或假的传奇人物,被多少后辈顶礼膜拜。至于采果标兵,在如实上交所得之时,若能得见一次老婆大人眉开眼笑,并少挨几句申斥,就心满意足了。
总而言之,我表面上是到股市里来赚钱,实际是来消费,满足自己对不确定性、成功和智力快感的需求。但是炒股和玩游戏、打麻将不一样,披着一件投资的外衣,就像打猎,明明效率奇低,是在浪费时间和追求乐趣,你却可以告诉自己,我是在为全家谋生活。总有一天,我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会成为一个顶级猎手,每天都能带回一只野猪。这样不管你投入了多少时间,购买了多少高级猎枪,甚至被咬伤多少次住院花了多少钱,心理都不会有任何负疚感。
狩猎后来被重新认识,成为最昂贵的消费之一,而股市依然被当作投资赚钱的地方。因为厌恶不确定性和降低风险,人们设计了股票和期货,最后却成了投机者的乐园。保险必须竭力推销,股市不请自来,只能说明人们对不确定性的需求远远大于对确定性的需求,这是人性使然。
分析到这里,基本已经回答了上面提出的半数问题:我为什么无法控制投入到股市里的时间,为什么无法停止买卖个股。下面再简单总结一下。
首要原因是追求不确定性带来的快乐,说白了就是参赌的刺激。个股的不确定性和波动空间远远超过大盘,虽然玩老虎机可以赚点零花钱,玩二十一点输多赢少,但是成天在赌场里出入,谁能忍受二十一点的诱惑呢,那可是精彩十倍的游戏。当然偶尔大输一次以后,赌客也会告诫自己:以后只玩老虎机,再也不玩二十一点。
有些行为,看起来迫不得已,比如每天早上争先恐后,到地铁里去挤成相片,其实仍然是自我的选择,而且是理性的选择。另外有些行为,看起来身不由己,不是我不小心,只因无法防备自己,其实仍然是自我的选择,不过自我的选择未必就是理性的选择。
我有一个校友在大学里教《经济学原理》,当我们在餐桌上谈起理性人假设,他的表现居然像在课堂上一样,发自内心地认为这就是真理,令我非常惊讶。不过他一直未能解答我的两个问题:毕业生第一次面试,理性上肯定选择口齿流利,至少也应该正常说话,为什么实际的行为却是结结巴巴?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为什么见到心仪的女孩会满脸通红,难道可以给他带来收益?是他的理性选择?
如果都按照理性选择,不做亏钱的事情,500 彩票网不可能上市,拉斯维加斯更不可能成为腐朽资本主义的象征。由此可见,虽然买卖个股亏钱,我做了也无可厚非,就像有人隔一段时间就心痒难耐,必须打一场麻将、玩几天游戏、泡一个通宵酒吧、甚至在夜总会厮混几晚。
同样的,炒股虽然没有收益,但是大量投入时间,也非常容易理解。打麻将、玩游戏同样没有收益,投入时间更多。当内心想追求快乐和刺激时,不会理性地计算自己投入了多少时间,只有上班的时候才会斤斤计较。
唯一不同之处是大多数投机者深入骨髓的挫折感和负疚感。沉迷于麻将想必也会内疚,如果老是输钱,同样也会感受到挫折。但是没有见到麻友像我这样,写一大篇文章来反省自己的错误,而且这绝非个案,从来就不缺股民痛诉血泪史的文章。
平均而言,选择进入股市投机或伪投资者,其进取心要明显高于选择搓麻、酗酒、玩彩票、打网游。所谓进取心,一方面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以成功、赚钱、出人头地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不能容忍自己明目张胆的玩物丧志。另一方面是自我期许比较高,觉得自己在智力上高人一等,理所当然会在股市中有所成就,即使刚开始遇到些失败,也只是成功道路上应有的磨难。
搓麻酗酒者破罐子破摔,我就是不求上进,明知道浪费时间和金钱,可是上瘾了无法自拔,你们打我一顿还是这样,心理预期本身很低,反而没有太多挫折感和负疚感。而炒股本质上是在试图逃避枯燥乏味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追求不确定性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但是几乎没有人告诉自己,我在股市里花费大量时间,是来寻乐子的,至少我本人是在沉迷多年之后,才能正视这一点,因为它和主流价值观存在严重冲突,人怎么能花费大量时间玩物丧志呢?
因此必须将炒股定义成投资,一种类似于学习和工作的进取行为,这样不管投入多少时间,都是为将来的收益在付出。在意识层面,我们必须这样定位,才能在互相冲突的行为动机之间达到表面的和谐,否则会陷入到无休止的焦虑之中。
以上基本总结完了我的实际操作经历,包括操作标的、操作习惯、损益情况等,其中有三点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是上面所说,为什么明知道炒个股持续亏损,炒指数还能勉强小赢,却忍不住还要经常买卖个股?
二是我在三、四年前,读《股票大作手回忆录》和《华尔街幽灵》的时候,就从理性上了解和认同了顺势操作的观点,要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亏损应当清仓,盈利应当加仓。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总是在截断利润,让亏损奔跑?
三是我明明知道将时间投入到本职工作中,赚钱的效率明显高出炒股,为什么还在股票上投入大量时间?由于控制了仓位,我在二级市场输赢的绝对数值基本无伤大雅,为什么仍然会引起很大的心理波动?这种无节制的时间和情感投入,其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上述知行不一的现象,归根结底,还是未知,未能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
简单说来,我觉得所有人炒股票表面上都是想赚钱,其深层次原因并不完全如此。比如前面说过,钱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炒股票一定要赚钱,可能只是因为一定要成功,要证明自己,要追求智力上高人一等的快感。有些人实际股票操作水平未必高明,却偏要在论坛上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将自己打扮成一个高人,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有类似之处。
除了证明自己、追求成功以外,炒股票可能还有很多其他动机,比如寻求刺激,渴望舒适等,至少在我个人的行为动机中存在这些因素。在详细分析上面的三个问题之前,先说说对炒股这种行为本身的认识。
行是知之成,我在近几年中也有一直坚持得很好的行为模式,比如仓位控制,其背后有知在支撑。我经常告诫自己:炒股并不是一种投资,而是一种消费,消费永远要适度,即使商场里一折甩卖,让你两眼冒绿光,也不值得将所有钱都花光。
其实 A 股的二级市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个消费市场。九成股民在二级市场里亏钱,只是一个表象,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其背后的原因,主流意见通常归咎于监管不力、天量大小非、内幕交易、信息不对称等,这些固然是散户炒股亏钱的重要原因,但是根本原因还在于炒股这种行为,不管从哪方面看,都显现出消费行为的特征。即使上述监管问题全部迎刃而解,长期跑下来,大概率依然应该是八、九成股民亏钱。
从行为特征看,炒股票和看电影、打网游非常相似。比如一个人去看电影,得花钱买票,换来两个小时的快乐,这是天经地义的,我从来没有看见哪个人对花钱看电影有意见。可是炒股票亏了钱,就有骂人的冲动,有的人骂别人,有的人骂自己,原因是将股票当成了投资,将股票和赚钱联系在一起,仿佛炒股天生就应该赚钱,没赚到钱,要不就是自己太贪太蠢,要不就是政府、庄家、大小非太坏。
干一件事要赚钱,大概需要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要枯燥乏味,比如看电影,又刺激又有趣,一点都不枯燥,只好从口袋里掏钱给别人。我小时候有个街坊,自称看过十次《少林寺》,除此之外,再没有认识什么牛人,反复看同一个电影。消费,图的就是个新奇。
反之,同样在电影院里,先跟顾客交谈几句,然后收钱找零,最后打印票据,一天重复几百次,一个月干二十几天,一年干十二个月,只要愿意干这样的活,一定有钱进账,先不论多少,至少不会亏钱。
除了排出九文大钱的消费者,电影院里几乎处处枯燥乏味,卖票、检票、导座、放映,无一例外。娱乐场所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其他工作地点。我有时到加油站加油,或者上高速公路时缴费,会突发感慨,工作无非谋生的手段,考虑工作的趣味,本身已经是一种奢侈,现代教育思想提倡兴趣导向,强调寻找自己最喜爱的工作,不知是否算得上精英阶层掌握话语权的标志。这种观点至少有点粉饰太平,无视残酷的客观现实,除了工资以外,我想不出任何理由,会让人喜欢每天给人加油或为往来的车辆收费,可是为了生计,还能奢谈什么喜欢不喜欢。
感谢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很多枯燥无味的工作都已经被机器取代,但是现代教育也大幅度提升了人们对职业的预期,水涨船高,幸福指数并没有明显提升。过去的生活很悲惨,但是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长大应该辛勤工作、养家糊口,工作缺省就是件辛苦、无趣的事。现在理想的工作被定义成充满乐趣,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现代人的贪心不足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炒股赚钱无疑是一种充满乐趣的理想工作,甚至比之看电影、打游戏,都要刺激有趣许多。A 股市场尤其精彩,今天几十个涨停板,明天十几个跌停板,如果只有区区三五个,就会不由感叹:盘面令人昏昏欲睡!
股民们谈起股市,有一肚子苦水,但是我还没见到谁说炒股很无趣。在股市中,可以体会到各种强烈的感情:懊悔与得意、沮丧与狂喜、贪婪与恐惧,每天在这些情绪的波峰与波谷中浮沉,其刺激程度,任何一个电影大片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然而枯燥乏味并非卖票、加油等低端工作的专属,而是赚钱的一个重要特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条件。国外提到高薪职业,最喜欢用牙医来当代表,《随机致富的傻瓜》中就经常强调,牙医比大多数华尔街的人更有钱。但是牙医的工作实在枯燥,每天拿着个钻头,对着一口破牙钻洞,还得忍受带血的唾沫横飞,这样的事情一辈子干上几十万次,人生哪里有一点亮色。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极力推崇社会分工,实质是将工作多样化变成专业化、熟练化、枯燥化。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做每一件事都必须有效率才能生存,而效率来自专业和熟练,来自反复做自己最擅长的事,牙医每天在钻洞、会计每天在计算、客服每天在接电话、生产线工人每天在安装同一个零件,他们都是在高效地解决问题,但同时也在极其乏味地工作。
七、八年前,我去潘家园买画,一套装裱后的梅、兰、竹、菊,价格不到 30 元,仔细查看,确实不是印刷品。当时很纳闷,怎么能将成本压到这种程度,后来一打听,原来广东那边有很多《国富论》的粉丝,将专业分工引入到了低端艺术品的生产中。有人负责拿支笔蘸着红色颜料画梅花,一天点数万个红点,有人负责拿支笔蘸着绿色颜料画树叶,一天写数千个撇捺,每一幅画都是经过多道工序,将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创作变成了最枯燥、最无趣的生产线。枯燥就是熟练,枯燥就是效率,枯燥让他们达到了目标:赚钱。
社会分工严重损害了工作本身的成就感。《国富论》中说,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分由十八个专门工人担任,效率大幅提升。即使小如扣针,一个人独立地做出来,便是一件小手工品、一点小成就,甚至可以因为比其他人做得更为精致,而颇感自豪。如果一天到晚只做拉直、切截、抽铁线、或者装圆头,个体的劳动与最后的成品之间,就再没有任何联系。广东的工匠合作生产挂在墙上的艺术品(更准确说是工艺品),想必头脑里也从未出现过“成就感”三个字。成就感不能当饭吃,产量、成本才是关键,劳动人民从来最实际:干活拿钱,其他都是废话。
社会分工挥舞着效率和利润两把利剑,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几百年来战无不胜,其理论基础在于:每个人在工作的时候忍受枯燥,高效率地生产出尽量多的产品和服务,社会的产品总量跨越式增长,个体同样的工作时间,可以交换到的物质和产品越来越多。而成就感、兴趣、刺激等人类喜欢的字眼,完全可以从消费和越来越多的业余时间中找回。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每个工作岗位都拥有特权,卖肉的、卖饼干的、卖文具的,全部可以对顾客爱理不理甚至横眉冷对,工作的时候很爽。但是卖肉的去买饼干买文具,就只好受委屈了,消费的时候很痛苦。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终于反了过来,工作的时候都很痛苦,消费的时候都很爽。
全球化、互联网,不断在强化赚钱的难度和花钱的爽度。欧美工人在罢工声讨中国制造导致大量失业时,不会想起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多么便宜。自从淘宝、京东大行其道,很多行业的毛利率都在急剧下降,用户只要点一下鼠标,你和竞争对手的价格就一目了然,哪还有什么毛利率可言?可是在淘宝、京东上消费,在优酷、土豆上看电影,在智能手机上玩游戏,只要花一点小钱甚至免费,就可以享受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乐趣、刺激,无处不在。
然而总有一些人还是不知足,他们不仅在消费时要有趣,在赚钱时还要有趣,不仅在业余时间不能忍受枯燥,在工作时间也忍受不了枯燥。至少我个人对炒股的浓厚兴趣、无法控制自己投入炒股的时间、以及无法控制自己随心所欲的交易行为,都跟无法忍受枯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