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 为什么
“耶鲁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资产配置(Asset Allocation)为出发点,多元化的分散配置;并大比例的超配长期投资、另类资产这样的能够穿越牛熊的配置方式。
我也推荐有兴趣精研资产配置、尤其立志于成为机构投资者的朋友,可以抽时间读一读史文森所著的《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
关于资产配置,雪球上的文章已经很多了。借#致敬资产配置大师大卫史文森#之际,和大家简单聊聊,个人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的一大理由。
以沪深 300 指数为例:自 2004/12/31 基值 1000 点开始,截至 2020/12/31 的 5211.29 点,该指数十六年的时间累计涨幅为+421.13%,年化收益率为 10.87%(未包括期间各成分股的派息收益)。
我们将各年度的历史走势进行拆分后可以发现,其实我国股票市场每年的波动率都非常大,显然不可能让投资者在任何时段买入,都能够轻而易举的实现 10%左右的年化回报率。
对于预期收益率较高的权益类资产,投资者在进行中短期押注时(择时)、势必面临更低的容错率。
假设我们能找到年息 5%的固收品种(或长期债券)、与年化 10.87%的样本指数去构建成一个股债 50/50 式的投资组合、并坚持定期的动态再平衡。
以上只是加入了固收类的初级版资产配置,本意并非让各位就此改用半股半债组合。我想传达给大家的信息是:多元化投资的特点不止于安全性,更在于降低风险的同时,照样能够获取不错的长期收益。
分散化,就是投资管理中“免费的午餐”!
人性的弱点,往往在于追求高收益的时候、无视了风险(包括完全无视估值)。比如在实战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倾向于在牛市追加更多的资金、而在熊市时躲在场外观望。
大开大和的投资方式的确会有更多的致富机会,但实际情况是~ “追涨杀跌”给更多人带来了痛苦。是不是很似卡夫卡所述那个,乱扯桌布的小孩呢~
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 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 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地达到目的。
而如果过于使劲, 闹得太凶,太幼稚,太没有经验, 就哭啊,抓啊,拉啊, 像一个小孩扯桌布,结果却是一无所获, 只不过把桌上的好东西都扯到地上, 永远也得不到了。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若将自己的钱全部配置于单一的资产大类,未来我们是不是赚钱,最终取决于你现在所处的位置、以及你何时买进或卖出。
进行稳健和均衡的资产配置,既能实现家庭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还可以避免资产遭受过大的回撤,应该成为理性投资者的首选。
# 仓位管理
首先大家要想清楚自己来资本市场是干嘛的?
跑赢通货膨胀?还是说看别人赚钱了,觉得这个钱好赚等等等等。
我这里补充一点角度。
现在很多人收入不错,觉得自己是中产阶级。
认真读完《资本论》的人,不少会萌生一个想法,就是不再想继续单纯当个打工人了,也会比较容易明白现在所谓的“中产阶级”中的很大一部分其实跟无产阶级是差不多的,他们同样没有占有生产资料,即没有产,产都没有,哪来的中产,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中等收入人群。
我们会看到一些文章说,真正厉害的人,都有随时跳槽的能力。
对是对,也许更进一步能看的更清楚。
跳来跳去都是为资本家群体服务,服务对象变了而已。
一些业内高层试图跳槽时,结果发现,圈内高层经理人位置就那么几个,以往的职位越高,跳槽选择余地越小,整体待遇也不见得比原先高,能怎么办,继续苟且或者被迫创业。(被迫创业可能塞翁失马,阴差阳错成为资本家群体中的一员)
剩余价值被剥削是普通人的宿命,普通人很难靠双手获得生产资料,如同一个经典论述:
从来没有人因为挖煤挖得又快又好而成为煤老板。
得承认有时候越努力,越贫穷。
有的公司对员工很残忍,极尽所能的剥削,站在打工人的立场,大家感同身受,痛骂资本家。
但如果站在股东的角度,这事如果不违反法律,是可以提高最后清算的收益或利润的。
公司对股东好,对员工好,或者对消费者好,需要在商言商,大家想明白了屁股出发点再做决策。
股权虽然不是纯正的生产资料,但算的上是普通人间接分享的方式了。
直白点说,我本人参与资本市场,就是想更多的占有优秀的生产资料,越多越好。
水平有限,表述的不是很好,可能比较难理解。
优秀的生产资料,就是那种跌了,我有闲钱就再买点,开心,涨了,我也很高兴。
反过来,那些不大优秀的资产,或者你没真心认可的资产,就是让你涨了也想卖,跌了更想卖的东西。
当然理解因人而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从这个角度看的话,生产资料多多少少起码得有一点。尤其是顶级生产资料,几乎是非卖品。
一旦卖出,重新接回的代价可能非常巨大,一定要考虑清楚了再卖。
市场上总有好的光景,也会有差的光景。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如果这都接受不了,那只能大概率存银行被慢慢吸血了。
上涨满仓,下跌空仓是最理想的情况。要是有人能占尽低估高估的便宜,麻烦喊我一下,大家一起围观上帝。
想年年获得正收益的,历史统计上比较好的仓位分配就是 9 债 1 股,几乎年年实现正收益,长远看又比存定期好一些。如果你认可占有生产资料角度,那这 10%的生产资料就别想着卖了。
如果有一年 9 债 1 股整体出现了负收益,那意味着市场出现了大问题,同时也孕育了大机会。
# 大家说
# 斯文森
对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长期持有并定期再平衡
美国大盘股:30%
其他发达国家股票:15%
新兴市场国家股票:10%
房地产信托基金:15%
美国国债:15%
通胀保值国债:15%
2
3
4
5
6
在中国没有“通胀保值国债”这个东西,我能想到两种替代方式:一是从固定收益的角度出发,替换为债券/货币基金/现金。二是从抗通胀的角度出发,替换为股票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我倾向于从抗通胀的角度来做替换。
# 瑞·达里欧
股票指数基金:30%
美国大盘股:18%
美国小盘股:3%
其他发达国家股票:6%
新兴市场国家股票:3%
长期国债(期限是20~25年):40%
中期国债(期限是7~10年):15%
黄金:7.5%
大宗商品:7.5%
2
3
4
5
6
7
8
9
最后,组合必须再平衡。意思是说,当某一块资产表现很好时,你必须卖掉一些,把它占总资产的比例调回到最初的配置比例。再平衡,至少要每年做一次。
洞见:光看历史数据而判断两个资产是相关或负相关,是混淆了时间先后或同时发生和因果性这两个概念。 就像原始人跳舞向老天爷求雨一样。有时真的会在跳舞后就下雨,其实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而已,但原始人却会认为,是因为自己跳舞才导致了下雨,于是就会形成错误的信念。
投资专家也会有和原始人一样的错误信念。比如他们认为股票和债券是负相关的,会向反方向发展。直到 2008 年的金融危机,股票和债券一致暴跌。(股债双杀)
# 彼得·林奇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认为,有许多种复杂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应该将个人财产的多大比例投入股票市场,但他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那就是:在股票市场的投资资金,只能限于我们能承受得起的损失数量,也就是说,即使这笔损失真的发生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任何影响。
# 论坛人员
# 上海小孩
兴全基金 31%, 包含兴全合润,兴全有机,兴全精选,兴全趋势,兴全 300 指数增强 泰康人寿 30%, 包含投连 A 积极成长账户, 投连 B 进取型账户,投连 C 优选成长账户,货币账户等 汇丰晋信 5%,包含汇丰晋信双核,汇丰晋信大盘等 阿拉丁金服 20%, 主要为中安信邦的融资项目 小赢理财 10%,皆为众安保险承保项目 还有一些其他零星投资 4%。 上海小孩 2017--2020 年投资随笔 - 集思录 (opens new window)
长期持有不等于永远持有。随着市场热度不断提高,一定要逐步把仓位降下来的,只是我觉得目前未到撤退时。目前的市场整体水温 60 度吧,局部 100 度,但是也有很多品种 30 度,尤其大家伙。这样的好处是,如果市场过热,政府很容易就把市场调到正常一些的温度。最好是小火慢炖,滚的时间长一些。我一般会在市场整体水温超过 80 度之后逐步把权益基金转成平衡基金。
一点关于职场和财富的感受:
-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永恒的真理。
- 对于普通人来说, 做个技术活挺好。等资历深了,可以做技术专家,管技术工作。避免搅入政治斗争。
- 不要过度相信公司和领导的封官许愿。自己的能力比这些可信的多。
- 离了谁地球都照转。你能做的,就是增厚自己的实力,增加别人替代你的难度,这样就相对安全了。
- 变化是永恒,不变是暂时。适者生存,只能去适应变化。
- 过分高的工资是有很大概率玩不长的, 就和股票高估值一样不可持续。与其追求一个非常高的工资,不如找一个类似慢牛股的工作慢慢赚钱。很多时候,慢即是快。
- 钱和投资赚钱的手艺还是非常值得相信和依靠的。
- 投资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就和数学物理公式一样。没找到规律、没入门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投资的道路上还太年轻,经历太少。
A. 磨难是上天给予我们的财富。
在 2018 年之前,我也比较热衷于择时操作。总幻想着避开下跌段,减少组合的波动性。但是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的择时操作都是错误的。经历了 2018 年的大熊市,让我再度深刻理解到我账户里的那些基金,实际上是各位超级优秀的基金经理千挑万选出来的优质企业。我获利的根本就是那些企业的高 ROE。所以在长期持有基金的情况下,年化收益率能够达到 12%以上(参见我 2019 年 1 月初的分析);如果碰巧碰到牛市估值膨胀时,年化收益率能够上到 20 %;碰到熊市时,又会被摊薄,但是仍然有年化两位数以上,除非特别不幸的买在历史高位。如果理解了权益投资的本质,那么对于权益市场的一些波动性就能坦然处之了。我在 2018 年的跌势中越跌越买,最后满仓被埋。但是正是这样的痛苦经历,磨练了我对波动的耐受力。也直接导致了 2019 年的几乎满仓的大获全胜。
B. 投资是个综合学科,成功需要“专业知识 敏感性 运气”。
经历了这些年的投资实践,我找到了适合于我本身的“圣杯”——投资于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
(1) 确定大的投资周期,决定是否下重注。这点上,我特别感谢海通证券的荀玉根老师。他每周日微信公众号里推送的策略文章,我是每篇必读。虽说策略分析师做的是算命的活,但是荀老师的判断大多靠谱。不愧多届新财富策略分析的第一名。在 2018 年底,就是根据这些策略指引权益类资产的风险溢价补偿在历史高位这一判断,支持了我卖房抄底的举动。当时很多人会觉得我多少有些疯狂,可是我妈却一直支持我说这不是胆大胆小的问题,艺高人才能胆大。
(2) 根据历史数据选择合适的基金经理。由于我的专业背景和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这个对我并不困难。
(3) 坚持下去。这个对于大多数人真的很难。但是想赚大钱一定要方法对头的坚持下去。如果你觉得实在坚持不下去,请参见本文第一段“磨难是上天给予我们的财富”。
(4) 投资要有敏感性,这包括技术上的敏感性和政治上的敏感性。投资 A 股,要有信仰,要听党的话。党说了“房住不炒”,可是还是很多人去加了杠杆买房,买豪宅。家里有矿的除外,其他的人估计会在 A 股的长牛慢牛中,备受房价长期横盘阴跌的煎熬。党说了“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就应该赶快在 2440 点买入一点,哪怕指数基金也赛过低位割肉,高位再帮别人接盘。
(5) 投资要有一点“逆人性”。这个的度只有靠自己慢慢琢磨了,不可言传。赚大钱一定需要与众不同的“逆人性”。
E. 虽然长期投资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坚持科学的投资方法,我想还是完全有可能获得 15 年 10 倍的丰厚投资回报。 a. 以合适的仓位长期投资于优秀的基金经理。 b. 定投于优秀的基金经理。 c. 辅以一定的工具,比如上次提及的 FED 权益产品风险溢价模型, 模糊的判断最大最大的格局。 d. 在市场极度低迷时的强大的勇气和耐心;在市场狂热时的冷静和淡定。学习一些行为金融学也是很有必要的。
把可转债作为债类资产来配置
a 股部分,300 成分股打新,之外可以配一点医药(中欧葛兰的那个基金是不是可以替代医疗 ETF?我看收益高不少),配一点消费指数?这个有没有好的主动基金替代? 美股部分配置纳指 ETF (NASDAQ:QQQ)和标普 500,加一份美国生科 ETF 港股其实真没多大意思。我觉得都别买了。直接配一份中概互联。
A. 要以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包括资本市场。 身边的人包括论坛上对中国股市的抱怨不绝于耳。诚然,中国的股市有太多的不足之处。但是你要求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尽善尽美是不是也过于苛刻了一些?如果我们多看看股市的阳光之处,比如给那么多好的企业(虽然比例不是那么高)带来了融资壮大的机会,我们能不能尝试着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去分享这些社会制度变革带来的红利呢? B. 投资是一门艺术,但是投资更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估值的高低,比如股市收益率和债券收益率的相对比较,比如利率的高低,比如社会流动性的变动情况,比如市场情绪的高低。这些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量化指标,得出一些在微观层面模糊但是在宏观层面相对精准的结论,从而指导你的具体投资方向,比如什么时候应该重仓股票,什么时候应该重仓债券,什么时候可以重仓转债,什么时候应该休息。 C. 展开上一点,说明投资一定要加强学习,才能掌握科学。 我不觉得泡论坛,看微信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因为网上的信息大多数是碎片化的,只适用于有了相当基础的人获得更为广泛的信息。 投资的学习应该是个完整的体系。 比如投资需要较为精通会计和财务,这样才能看懂企业的报表,甚至能看出其中的真假。举个例子,这样才能辨别出哪些貌似“双底”转债其实是地雷;这样才能从一堆垃圾债中挑出被错杀的品种,而不是仅凭着信仰去抱着一些地雷。 D. 展开上一点,人生需要客观公正的态度。 做到客观公正是很难的,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点,自己开车比别的司机要熟练点,自己家的孩子要比邻居家的孩子强一点。 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偏差,导致了行为偏差,在投资行为上导致行为的不成功。唯有长期的学习,不断的开阔眼界才能让你练就火眼金睛,做到不偏不倚,知道自己和天外有天相比还差的多远。
首先,不要去港股,美股,那 2 个市场的对手盘都是机构和人精,开盘时间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品质,我实践了两年,在不深度研究个股的情况下,我去了后才发现是给送钱的,巴菲特说过,如果你上桌打牌,打了 2 圈下来,还没看出来谁是最傻的那个,那大概率就是你自己了
其次,回归 A 股,多账户打新+双低可转债 50%+分散网格高息白马 50%,每半年平衡一次。
再次,每天花半个小时去自己的领地巡视一遍,看看打新的小鱼篓里有没有鱼,看看可转债的菜地里有没有强赎的,看看高息白马有没有可以网格买入或者卖出的
最后,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聚焦到事业上,或者工作上,你会发现事业和工作能带给你更多。
# Penny
每年有稳定且不低于 5%的股息率,这一条就让整个配置变得很被动。年化收益 5-10%不好吗?
- 多账户打新资金 10%,门票以 3%以上股息低估白马为主,适当网格。这些票随处可见,本人还套 10-30%。
- 港股高息国企 10%。拿住吃分红就好了,其他忽略。
- 中概互联,恒生医药 etf 等高波动 10%,现在都不算很贵吧。
- 高收益率可转债 10%。3%以上的。守株待兔吧。
- 公募基金可以来 10%,看个人偏好吧。长持的话要选好有信仰的基金经理,轮动的话自己设置好指标。
- 银河香草来 10%。
- 剩下的固收吧。毕竟现在貌似不算很好的入场时间,保留点灵活机动的资金捡尸体吧。
# 债的选择
固收出身的经理选信用债居多,权益出身的经理选利率债居多。
权益类经理已经拥有进攻的权益资产,一般偏好用风险低的利率债做防守端补充。同理,债类经理想业绩好点,则偏好用信用债作为进攻端补充
仓位管理,以前都是随感觉来弄。直到逐步理解了些资产配置和周期的理念,稍微觉着清晰一些,其中大卫斯文森的两本著作以及霍华德马克思备忘录和新书周期,都起到了最基础的理论支撑。杨继东老师关于周期和确定性的阐述起到了具体层面的启蒙作用,特别是挚友 htroad 无私的分享和传授让我从实操层面建立基本的资产配置体系,仓位管理逻辑。
资产配置我认为应该是一个很个性化的体系,配置成几个类别,每个类别都配置什么资产,每个类别占比多少,这都和个人的投资目标,个人能力圈范围,以及承担风险初心有关。而绝不是把各类资产配置全,增大非相关性这么简单粗暴。
大的维度我分成流动性好的投资交易类资产和流动性弱的房产投资两大类,以 5-10 年这样的大周期为再平衡依据,结合实际需求动态平衡吧,上一轮房产周期就看对没做对。以后要加大基本的信息政策等方面的持续跟踪。
投资交易类,也就是职投主业的方面,无论怎么分,我觉着都是可以按照风险的程度分成三类。
第一类:股性权益类。期货、期权、股票、股性基金,etf 等,具有很高的贝塔相关度。
第二类:非线性权益类。可转债、期权某些组合,一些对冲组合等等,总之风险介于股性和债性之间
第三类:债性投资类:债券、理财、现金,各种套利组合,中性对冲组合,总之风险类似于债券的级别。
仓位管理也就是这三类资产占比多少,如何动态平衡的问题,我是绝对收益者,比照的是无风险利率,没有风险承担能力,初心就是比理财高的部分是我的职投工作劳动所得。连续七年都能保证正收益,核心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我第三类仓位占比始终都比较高,始终都在 50%以上,而不是靠自己对权益仓位的阿尔法能力。在我心中真正的高手都是第一类和第二类占比高,高权益低回撤,阿尔法能力超群。
每一类资产到底选择交易什么品类,这个就和自己能力圈有关系,而每一类资产也不是严格划分的,比如可转债也分股性转债,债性转债,基金也分股性基金,债性基金。动态来看,对整体持仓风险度的把握,孔曼子兄的风险系数法是一个很科学的方法。
而各大类资产的配比,最核心的理论基础就是周期,每一种资产类别都有周期,卖出高估的,买入低估的,动态再平衡。具体操作就是对周期的理解,我们知道周期一定会出现,钟摆一定会摆回,但朝着高估或者低估的方向摆多久,摆多高,谁也不知道。往往都是具有反身性,高估再高估,低估再低估。偏离的程度和时间都超出想象,但终归会回归,如何操作这个就是艺术和科学问题相结合了。
最后我用自己的一个小认知作为结尾,投资的收益是由个人的能力决定的,投资的风险是由投资组合的结构决定的,能力保证不了风险控制。风险是由事物本身决定的。
说说这方面我的一些感悟。
孙子兵法说:以正合,以奇胜。以正合的核心就是资产配置。
面对现代社会必然的纸币超发体系,我们采用分散配置资产的方式,来进行贯穿一生的长期对抗,这个逻辑无比坚实。
即使每个人在不同阶段,水平参差不齐,但只要把握好“合理分散、不上杠杆、不裸做空”这几个大道至简的投资哲学,就可以保证财富之船稳定航行一生。
不用强求盈利速度。因为哪怕不能盈利,哪怕会有亏损,至少在对抗破产级黑天鹅的风险下,进行了资产配置的人比只存银行的人也强得多。
更何况,配置理念让人有充分时间思考和调整,随着时间流逝,认知体系会越来越成熟。
以奇胜,是面对机会的出手。由于投资世界充满迷雾,人的洞察力又如此有限,对机会的短期思考往往又不够成熟,一些机会后来才发现是陷阱。必须慎之又慎,控制好出奇的仓位,才能在看走眼时不伤元气。
不完全认同“投资的风险是由投资组合的结构决定的,风险是由事物本身决定的”
投资的风险是由“对事物本事的理解和掌握决定的”;能力可以降低投资的风险。风险控制和能力对于个体来说是一对螺旋上升的配对组合。理解越深刻,风险就越低,你能超越的对手就越多,你能获得的低风险收益就越高。
当然,我不是抬杠来的,对于群体来说,事物本身决定风险无懈可击。对于个体来说,这种表述是有瑕疵的。
因为标的的选择是有时空限制的,所以不要限制我们在对标的的理解,深刻挖掘对标的的理解才能获得超额收益。
吾大做股票,我看是低风险;一扔大师抢 150 价格的折价转债,我看是低风险;阿土五倍杠杆中行债,我看也是低风险;我看德隆打板,也是低风险。
我看吾大分享股票是一种享受;看一扔实盘也一赏心悦目;看阿土五倍杠杆做中行转,有击节称赞的冲动;看德隆发言,有种心向往之,实不能至的感慨。事物的美好,大抵如此。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讲投资第一是讲认知。无论怎么配置房产、黄金、股票、债券、衍生品。认知才是第一要务。
离开认知探资产配置也有一定作用,可以让你在混沌状态下预防风险,至少不会得到最坏的结果。
但一旦谈认知就会各种 bs,各种撕 b。古人贵朝闻夕死,实在是致良知太难。
哲学、数学、物理学才是投资的圭臬。提高认知水平本质上千提高哲学水平、数学水平。当然这不意味着抱着教科书啃,我看一些老农、老工匠也能悟出道来。
我对资产配置的学习认识 :
误区 1 资产配置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正确:资产配置的重点在于降低波动率而非提高收益率
误区 2 资产配置就是投资多元化
正确:投资在风险不相关的不同产品上
误区 3 资产配置方案是可以复制的
正确:资产配置方案时个性化极强的
资产配置与仓位管理应该是属于交易系统的一部分,而且是与安全紧密相关的最重要的那部分。
我们构建交易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在持续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高的盈利,这里的关键词有三个:持续、稳定、盈利。
仓位管理是解决持续的问题,资产配置是解决稳定的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正确的交易框架——交易系统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交易系统仅仅是让你有一个正确的开始,而不是一劳永逸、坐享其成的圣杯,就好像是你掌握了正确挥动球拍的姿势,但并不能保证你能赢球的道理一样。在三个关键词里面,我们还差一个词:盈利。
盈利,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既包括价值分析能力: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认知,也包括技术分析能力:对人类行为、群体心理等的认知。这种能力是因人而异、难以复制的,这也是为什么高手们愿意分享自己的交易心得、甚至是交易系统的原因。
在价值分析能力中,有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对经济周期的认知。经济周期可以简单地分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或扩张或收缩的货币政策,这分别构成了影响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基本面和资金面。这两个因素的增减叠加让市场产生不同级别牛熊的变化。
遗憾的是,每一次周期的变化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任何办法预知未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比别人早一点感受到这种变化,剩下的就是祈求上帝了。(待续)
(续)投资的能力可以分为两种:择时和择股。择股是指选择标的的能力,讨论择股问题非楼主所愿,亦非我之所长,这里不再赘言。择时是指察经济之兴衰、辨市场之牛熊的能力,基于这种能力就构建出了以资产配置理论为核心的交易系统。
资产配置类交易系统的要点在于对经济周期的辩识,并随周期的变化不变调整总体权益仓位和各类资产的配比。
资产配置类交易系统的难点在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并非总是一成不变的,且其兴衰与货币政策的收缩和扩张总是相互对冲、相互交织的,这使得局势总是那么错综复杂难以判定。比如当前不断恶化的疫情基本面与不断宽松的货币政策相对冲,受需求持续萎缩与各种减产因素影响的石油价格走势等。
资产配置类交易系统的风险点在于对经济滞涨阶段的判定。这种交易系统通常是很稳健的,并且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管理,但需要随时关注经济滞涨现象的出现。
经济滞涨现象是由于货币政策的边际递减效应累积产生的,其结果往往会导致经济停滞与货币收缩同向而不是对冲,这种情况常常会出现“股债双杀”,甚至是所有资产价格都会暴跌,这个就是资产配置类交易系统的系统性风险。
所以,好的资产配置和仓位管理为具有较强择时能力的人提供了一种持续交易的机会,这种机会能让他大概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盈利(主来自于经济增长和通胀),或者至少能够保持不亏或少亏。但是想要进一步提升盈利目标,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把握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变化的能力。
至于如何提高这种能力,这涉及到的东西就非常庞杂了,而且见仁见智亦非我之所长。浅要来说,首先应去除各种偏见、成见和心理偏差,建议看一下《金融心理学——金融市场波动的真谛》;其次是构建正确认知世界的框架,正如建立正确交易的交易系统一样;最后是持续不断的学习、观察和思考。知易行难,让我们共勉,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首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所以,生搬硬套别人的配置方案是最忌讳的。
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情况搞清楚,主要是风险容忍度和投资目标。要量化和等级化。
第二步就是投资参数的确定。包括资产种类划分,资产市场预期,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这个地方需要一些专业知识,包括对宏观经济的预期和微观资产的回报和方差和相关性的评估计算。
第三步根据投资参数和投资目标,确定战略性资产的配置范围。这个地方需要做不少功课,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合适的资产配比。
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和市场预期,设定战术性配比范围和调仓策略。在这个基础上,制作业绩模拟表,评估投资目标达到的概率。
第四步实施具体配置,使用各种市场工具达到资产配置比例范围。并根据调仓策略进行平衡。
第五步监测投资组合,确保风险参数在自己允许范围。评估业绩并调整平衡。
资产配置首先是资产种类划分
遵循几个原则
1)排他性。一个资产不能同时划入两个种类
2)低相关性。不能有高的正相关或负相关
3)分散化。其实也是低相关性
4)全面性。可以覆盖大部分可投资资产品种
配置方面,就方法论有达利欧的风险平价,如果考虑风险与回报比值可使用风险预算。如果要考虑马克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则有更多方法,比如反向优化,均值方差模型,布莱克利特曼模型等
这些都要建立在对市场有预期判断的基础上。所以加入宏观预测是基础,至于宏观预测办法,又有好多种,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定性分析就是美林时钟那一套,如果定量分析就是计量经济学的内容。
# 书籍
1、《资产配置手册》: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资产类别的定义和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介绍传统的资产,包括全球股票、固定收益证券、优先股和现金;第三部分介绍另类资产,包括房地产、商品、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第四部分介绍新的投资资产,包括外汇、基础设施、结构化金融产品、杠杆贷款、结构化产品、另类 Beta、波动率、艺术品、保险连接证券和木材。对于每个资产类别,在相应章节提供了对应资产及其特征的描述、历史表现,以及对未来长期表现的展望。
2、《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作者史文森将机构基金经理、养老基金受托人、投资经理以及大学、博物馆、医院、基金会的受托人所构成的投资领域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他经自己管理耶鲁基金的感受和经验无私地奉献给了读者,大到捐赠基金的目的与投资理念,小到组合管理的战略与战术,还强调了一些基本概念,例如操作风险、投资顾问的选择、单个资产类别投资的机会与缺陷等,并且借助于具体案例来加强读者对这些概念的理
3、《有效资产管理》:将复杂的资产配置理论归纳为简单、易操作的投资方法,有了这套方法的武装,普通投资者也能构建起一套“迷你”投资组合。本书提纲挈领地归纳出投资组合的核心理念,有助于专业投资者提升自己的资产配置技巧。投资组合不排除高风险资产,过度依赖安全资产反而会增加组合风险投资者应 关注整个投资组合的绩效表现,而不是关注组合中特定成分的业绩表现好公司一般是差股票,而差公司通常是好股票进行股票配置时,价值投资工具至关重要。
4、《资产配置投资实践》:“无论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离不开资产配置。尽管投资管理过程中有诸多不确定性,诸多未知以及诸多风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通过降低风险,并且通过遵循依照常识和实践得来的各项准则,来达成事先确定好的投资目标"
5、《风险均衡策略》:国外的资产配置理念已经从配置股票、债券为标的转向因子或风险配置,例如利率因子、通胀因子、成长因子等等,《配风险均衡策略》作者为“风险均衡策略”的开创者钱恩平博士,本书可以带给你崭新的资产配置理念与思路。
6、《资产配置的艺术:所有市场的原则和投资策略》:不管是拥有适度的投资组合的个人投资者,还是资产庞大的机构投资者,不管面对的金融环境如何,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资产配置这一最重要的策略上做出正确的决策。戴维•达斯特向读者提供的是创立一个成功的策略所必需的知识和工具,并帮助他们实现投资目标。
7、《 美国 FOF 的发展简史 》:了解事物的过去、才能知晓其现在为何如此,已经未来的发展趋势……内容包括:优选管理型 FOF、平衡型基金、目标日期基金、智能投顾等等热门话题。
8、《私募证券 FOF:大资管时代下的基金中基金》:书中详细介绍中国私募基金体系与制度。
9、《主动投资组合管理 创造高收益并控制风险的量化投资方法》:以其数学上的严谨性和内容上的系统性成为量化组合投资领域的专业之作。该书描述了一套创新的方法:寻找资产收益率原始信号,将它们转化为精炼预测,以及根据这些预测构建具有超常收益率和小风险的投资组合,即持续战胜市场的投资组合。这本书帮助了数以千计的投资经理。
FOF 与资产配置必备书籍 - 集思录 (opens new window)
# 几个事实
- 资本市场未来不可知,尤其是中短期。
如果下次你再看到有任何人信誓旦旦的根据各种理由发布预测中短期走势的言论,那么他 90%不是骗子就是傻子。其实不止中短期,甚至有时候长期都很难预测。
- 虽然不可知,但有概率
虽然资本市场走势不可知,但它的上涨下跌有概率。尤其是会均值回归。压抑太久就会爆发,爆发的太厉害就会长期低迷。另外,很多量化的定量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未来走势的概率。
但大家一定要理解的是,概率大不代表必然发生,概率小不代表不会发生。定量很重要,但不是万能的。
# 核心资产
核心资产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就是在行业内具有竞争优势企业。在传统行业,通常体现为具有技术壁垒、产能壁垒或者垄断地位的龙头企业,在新兴行业,通常表现为高速成长,业务快速扩张(因为某种竞争优势)。这些企业都是行业内翘楚,具有较高的稀缺性。我们从稀缺性的角度探讨如何选择核心资产。
通过自上而下的选股逻辑,传统行业的核心资产的简单筛选可以按照以下步骤:
选取景气度较高的细分行业
找到该行业细分龙头
判断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壁垒、产能壁垒、垄断地位等竞争优势)
判断估值水平是否合理
对于新兴行业,其细分行业景气度一般无法直观衡量(产业链尚不成熟、行业模式多变),一般按照:
分析行业发展潜力(市场空间维度、竞争格局维度)
判断该行业龙头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否能够保证其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持续保持
判断估值水平是否合理
经验法则:
放眼全球,对标国际,有些行业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竞争格局趋于稳定,而国内则相对不成熟,例如半导体行业。与国际市场中的龙头标的进行对比,可以对比发现国内的核心资产。
业绩评估,业绩良好且稳定的不一定能成为核心资产,但业绩不好的一定不会是核心资产。关键指标:ROE、净利润增速等。
机构是否重仓,机构投资者对于企业的研究相对细致,对企业质地的判断更为准确,一般来说核心资产都能得到机构的青睐。
来源:如何有效选择核心资产 (opens new window)
# 原文链接
我对资产配置与仓位管理的一点认知 - 集思录 (opens new window)
往日投资笔记(006):细说资产配置(1)、(2) (opens new win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