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平民版多策略指数指南
自建指数最大的优势是安心和省钱。
安心是说自己很清楚买了哪些标的,而普通投资者压根不清楚自己买的基金到底买了什么东西。
省钱么,也很好解释,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花了大半辈子,就是想说明被动指数基金比主动基金的管理费低,后面他还试图证明主动基金很难跑赢被动基金。
主动基金能否跑赢被动指数基金,这个结论待定,但费用这个很容易理解,毋庸置疑,付出成本少了,自己赚的自然多了。
在 A 股,基金平均管理费在 1%以上,我们就不算申购赎回托管费等等其他费用好了。
比如一个 30 万权益资产的投资者,自建指数每年就可以省下 30 万*1%=3000 元,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当基金经理了,管理费自己收了。
另外是交易费用,目前券商给个人投资者的佣金普遍是万三及以下,但给基金的佣金费率是万八,佣金买卖时都收,印花税只在卖出时收入,都是千一,其他规费也相同。那这里买卖各可以省下起码万八减去万三等于万五的佣金费,累积千一,换手越多,省的越多,如果一年换手 5 倍,那就能省 30 万*千一*5=1500 元。
说换手 5 倍并不是瞎假设,给一个公募基金的换手率情况参考:公募最常见的换手率是 2 到 5 倍。
记者统计了 2021 年度持仓周转率小于 1 倍、1-2 倍、2-5 倍、5-8 倍、8-10 倍、10-20 倍、20 倍以上七个区间,统计数据显示,2021 年主动权益类基金换手率太低或者太高并没有明显优势,反而是换手率在在 2 倍至 20 倍之间的基金获得较好收益。这和 2019 年和 2020 年的情况形成鲜明反差。(数据来源:天相投顾)
换手率本身就是交易频繁程度,具体跟策略有关,像绩优龙头和高息消费策略,换手调仓可以比较少,而小市值股票和低溢价转债,赚的是轮动收益,换手相对会高。
基金就是多只股票的组合形式,有人认为基金比股票风险低,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分散后的股票组合比单只股票风险低,本质大家都是买股票,区别是仓位管理。
综上我们可得,一个 30 万的投资者,自建指数后,每年可以比直接买基金省下 3000 元-4500 元的费用。
300 万的投资者,自建指数每年能省 3 万-4.5 万,以此类推,省到就是赚到。
对公募的优势尚且如此,而私募的提成更高,流动性更差。
注意,我不是贬低公私募啊,本质还是取决于投资者本身从事的行业能不能更高效的赚钱。
年赚百千万的实业大佬,在赚其他人的钱的同时,被金融服务业赚点钱很过分吗?
没钱的时候就用身体/时间换钱,有钱了就用钱换时间/方便。任何行业和生意都是如此。
一定要想明白生意大都基于信息差,所有策略的大体思路我都是给了的,如果手头暂时没那么宽裕,就努力自学吧,互联网的信息大多是免费的,自学费时间,给钱走捷径。
那目前历史文章中提过的长期有效策略有:
绩优龙头/高息消费/小市值/低溢价转债/20 日涨跌幅轮动/定增预案。
我考虑了一下,基础平民自建版本务必简单无脑,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等权分散买入,定期调仓。
如此一来,20 日涨跌幅轮动和定增预案两个策略需要盯盘,属于不定期的策略,暂时作为备选。
所以无脑策略还剩绩优龙头/高息消费/小市值股票/低溢价转债四个。
不过暂时也够了,从构建规则上,绩优龙头是追跑出来的龙头的策略,投资标的性质属于追涨杀跌,高息消费是典型的根据股息高抛低吸,小市值股票属于对垃圾股市值的高抛低吸,低溢价转债属于对垃圾正股的追涨杀跌。
4 个策略内部比较对称,绩优和高息偏大偏稳,另两偏小偏弱,两追涨杀跌两高抛低吸。
无论各国资产市场,大小盘轮动都是常见的行情,所以相关性天然会低,除非系统性风险。
绩优龙头参见:
这个行业龙头版“沪深 300”看起来比原版强多了 (opens new window)
以新能源方向为例,绩优龙头思路简述 (opens new window)
只要胆子大,私募随便搞? (opens new window)
高息消费有现成的消费红利指数,我自建的版本(编制规则与消费红利略有不同)收益会略高一些,但波动也大一些。
小市值股票参见:
越小越妖?再探 A 股历史最强单因子 (opens new window)
到底是投初创还是投龙头?小市值的互补思路 (opens new window)
低溢价转债参见:
转债这么暴利?盈利因子初探 (opens new window)
但由于转债只有 2018 年之后的数据,无长期数据,我偷懒先把绩优龙头/高息消费/小市值股票三个策略各取 20 只标的等权,然后三策略之间再进行月度再平衡等权,做了个大概收益曲线:
时间是自 2012 年开始,净值都从 1 开始。
红线是小市值股票,收益最高,截止 2022 年 7 月初净值 13.3,紫线是绩优龙头,净值 10.3,绿线是高息消费,净值 5.1,浅蓝线为三策略等权收益,净值 9.6,10 年多来年化 24%。
很遗憾,我自己仓位最重的高息消费收益反而是后腿的,这就是理论和现实的差距,重来一次的话,我想我还是会选择更多仓位给让我更安心的高息消费。
对比深蓝线是沪深 300,净值 1.9,橙线为三策略等权与沪深 300 的累计超额收益,净值 7.6,无情碾压。
超额收益的橙线挺好看,但我不会选择用沪深 300 对冲的。因为我能接受浅蓝色的走势/波动。
另外,如果 2018 年后算上低溢价转债策略,4 策略等权再平衡,目前妥妥新高,老油条肯定知道我没骗人。
因为溢价为主的转债策略,这几年收益年化 30%以上不要太轻松噢。
但注意过去不代表未来,另外,从 2012 年开始是鸡贼的算法,实际上 2011 年是惨淡的一年,如果统计是从 2010 年开始至今,2010 年和 2011 年两年收益近乎为零,也就是 12 年多年化会降到 19.8%。
我的感受是,这几个策略组合未来应该仍有效,但具体多少收益,看命,降低预期是好习惯,我一直倾向用差一点的数据来说明,这样超预期就容易开心。
而且这里没有包括潜在的打新收益,更厚的安全垫还没体现出来。
差点忘记了,补充下备用策略文章:
20 日追涨杀跌参见:
又是互道 SX 的一天,泛用动量策略一览 (opens new window)
定增预案参见:
抄底冷门的安全垫——定增 (opens new window)
年化真有 50%?定增策略研报结论一览 (opens new wind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