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平衡策略✨
# 更新
有个投资策略,单日胜率 50%,要么赚 15%,要么亏 14%,问不考虑手续费,能赚钱吗?
很快,数理敏感的同志给出答案:
假设每年 250 个交易日,第一天赚 15%,第二天亏 14%,循环往复。全年盈亏是(1.15*0.86)^125=25.1%,亏 74.9%
如果这个列式计算还不理解,我再翻译翻译:
如果从 100 跌了 14%,剩下净值是 86 对吧,但 86 想涨会到 100,需要涨幅是 16.28%,也就是说,回到原点需要的涨幅大于 15%。
所以长期玩这种负期望的赌局必输无疑。
那么,大家死心了没?
有没有办法盈利呢?
希望还是有的。
如果我们把资金分为两份 AB,每份 50,都投资这个策略。
那么会有四种情况,A,B 都赚 15%,AB 都亏 14%,A 赚 15%但 B 亏 14%,A 亏 14%但 B 赚 15%。
趋同的情况我们不管,但凡出现 AB 盈亏不一致时,我们就重做一次仓位平衡。
这种情况下,A 的 50 涨了 15%变成 57.5,B 亏损 14%变成 43。
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分仓后的总资产是 57.5+43=100.5。
变成了单次 0.5%的收益期望。
然后我们把总资产再次平分仓位投资,100.5/2=50.25。
如此往复后,妥妥的印钞机出现了。
仓位改变胜率,理论上也有个很经典的凯利公式。
但也别高兴的太早。
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的前提:分仓的仓位之间的胜率完全独立。
我告诉你实际的情况是:单个策略即使分仓后,胜率并不独立。
也就是说四种情况,A,B 都赚 15%,AB 都亏 14%,A 赚 15%但 B 亏 14%,A 亏 14%但 B 赚 15%。
现实中绝大部分出现都是 AB 同时赚或同时亏,A 赚 B 亏或者 A 亏 B 赚的情况是很少的。
又绝望了是不?
我们先阶段性总结下:
两个结论:
通过仓位分配可以改变最终的总收益。
再平衡操作有超额。
我们继续看另一个案例。
甲乙丙丁四人平均每年收益都是 10%。
甲连续两年都是 10%,期末净值为 1.21;
乙的收益波动略大,两年分别为 20%和 0%,期末净值为 1.2;
丙的收益波动更大,分别为 30%和-10%,期末净值为 1.17;
丁的收益波动更大,分别为 40%和-20%,期末净值 1.12;
看到了吧,同样获取收益的平均能力都是 10%,但由于波动不同,两年后收益就会拉开差距,如果时间拉长,差距霄壤之别。
同理可得,赚 15%亏 14%这种高波动,对复利的损害是巨大的,堪称复利杀手。
股神巴菲特说,不要亏损,不要亏损,不要亏损。
严格来说,不要亏损是巴老和我们的期望。
更多的时候是一厢情愿。
巴老亏损时候不少,回撤大的情况也不少。但按年度看,巴老整年度的回撤并不大。
不要亏损本金是理想,想办法降低回撤才是现实。
额外补充:单一高波动投资是复利杀手,但多个低相关的高波动策略通过再平衡后,反而是可能获利的。
难点在于找到低相关的策略,本文不展开。
那怎么进行仓位分配?
众所周知我是躺平派,我选择等权。
你以为是拍脑袋的,其实也是有论证的。
我借用投资领域,懂的越多一定收益越高吗? (opens new window)提到过的石川大佬的案例数据。
他列了一些因子权重分配算法,因子可以理解成多策略或者具体的投资标的,过程是给各个投资标的计算最佳仓位分配,进行数学金融模型理论测算。
简单多样化就是我推崇的等权,每个标的给一样的仓位。
其他的,比如波动率倒数模型和跟踪误差倒数模型,是资产配置诺奖获得者马科维茨的理论改进推演。
风险平价模型的现实应用是全球最大对冲基金的全天候桥水。
趋势追踪模型就是追涨杀跌,比如池子里 10 只标的,选近期表现的优劣排名分别赋于仓位权重。
话说我跟大家说这么多也没用,我估计大部分人也看不懂这个具体仓位计算,只能看懂 1/N 的等权配置。
我们直接看测试数据。
石川大佬通过复杂的因子仓位计算,结果如下:
除了简单多样化这种被动的静态配置方法外,其他四种配置方法都需要结合投资者的主观判断。它们从不同方面考虑因子在过去-段时间的表现,从而判断因子未来的表现,以此动态的配置因子在下一个配置周期的权重。 上述五种配置方法的效果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被动的简单多样化就非常优秀。而其他四中主动配置方法并没有带来显著的提高(有两种方法甚至不如简单多样化)。
结论是,简单等权的效果,起码中上水平。
复杂的金融模型仓位分配并没有明显优势。
大佬总结大概意思是金融模型对样本外的熵反应不足,而被动的简单多样化,即等权,足够优秀,具备应对不同环境的坚韧度。
我对坚韧度/反脆弱是很看重的,我可以受到伤害,但请务必不致死。
哈哈,突然感觉写这个有点反智主义,我先自我批判下,小朋友们不要学,更不要出去装逼,说等权是最好的。
我严重声明:等权仅仅是躺平最好的。
最后我再举一个自建例子好了。
招商中证白酒基金,最早是白酒分级基金母基金,后来分级基金取消,转型 LOF 基金,号称 YYDS,历史的长期收益爆炸。
现在的招商中证白酒基金完整年度收益从 2016 年开始,那么 20160101 到截止上个交易日 20220916 涨幅 400.32%。
那么能不能设计一个组合超越它?
你们知道的,白酒是我认为的好行业,但我又对个股没有信仰,无法做到单吊茅台。
所以早年有人问我白酒怎么投的时候,我的答复是,白酒作为一个好行业,可以把龙头等权打包。
白酒上市企业大概 20 家,我们会发现,市值大的往往业绩也更好。
酱香浓香清香各取第一名,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然后按市值排名再取接下来的泸州,洋河。
绩优龙头策略的细分行业自建延伸就是这么简单啊。
换完之后收益降低不少,但依然能战胜中证白酒指数。
简单等权的又一次胜利。
未来能不能继续战胜中证白酒我不知道。
但优势在我。
理解了绩优龙头,理解了分散,理解了等权自建。
最大优势就是拿得住。
最近有读者私信,说最近行情虽然亏钱,但我的文章每天必看,感觉亏钱也不心慌。
好吧,我本意并不是成为安慰剂。
对大家有帮助就好。
仓位影响收益率,还能进一步扩展到杠杆实践。
杠杆复利更迷人,巴老爷子的核武器。
默认大家已经 GET 了仓位管理可以改变最终收益率这件事。
但仓位管理的凯利公式不建议大家花费很多心思,因为真实的二级市场胜率和赔率极难确定。
仓位分配改变收益的逻辑很简单:
核心一是多标的/策略再平衡操作。 核心二是利用多标的/策略的低相关性。
先从更通俗的外在表现说起:
股债平衡。
股票代表权益类资产,债代表固收类资产。
传统资产配置认为股债之间的相关性不高。
金融机构们基本都是围绕股债之间的比例做文章。
比如目前各家基金投顾的产品线,大多是四五个配置方案,就是股债比的不同。
比如理论最低风险的 10 债 0 股,属于现金类产品配置;
基于 8 债 2 股比例浮动的固收+产品配置;
基于 5 债 5 股比例浮动的平衡型产品配置;
8 股以上的偏股配置。
接近 10 股 0 债的典型就是被动股票型 ETF 基金了嘛。
说白了,大家如果理解了这些,按自己的风险偏好自行配置就行,有基础后,就股债比分配的配置难度并不是很大。
令人贪婪的问题在于,各国资本市场的历史显示,权益类(股票)资产的长期收益最高,但波动也最大。
如何取舍?
如果 100%持有权益资产,下跌的时候要多苦有多苦,加仓没钱,割肉舍不得。
这个时候,昨天说的分仓就出现了。
比如我持有 30%的现金,70%的权益资产,然后再去借 30%钱,买权益资产。
一共分了三个仓位,一个现金仓位,一个自有权益仓位,一个负债权益仓位。
这时候我一共持有 30%的现金,100%的权益资产,外加 30%借款资金的成本。
问题来了哦,这时候我到底上没上杠杆?
熟悉的给你三秒思考时间。
传统观点认为只要借钱,有负债就是上杠杆,这观点没啥问题。
但如果是我说的这种情况,说整体资产无杠杆,是不是也可以?这就是杠杆替代,用杠杆实现 100%持仓目的,实际上也并没有增加杠杆风险。
现金和贷款是可以抵消的。
聪明的读者已经看出来。
分仓后,同样是持有合成的 100%的权益仓位,比传统全部自有资产持有 100%仓位灵活很多。
合成的 100%权益,无论上涨下跌,不再被动,随时再平衡操作,在仓位不变的情况下就能获取额外的波动收益。
但自有资金 100%权益,获得波动收益只能靠仓位(加减仓)变动来获得。
如果看懂了昨天的文章就理解了。
波动是复利杀手没错,但再平衡是波动收割机。
这也是稳增变框架的雏形,跟股债平衡比,再多创造一个维度再平衡,收割更多波动。
财富管理上,焦虑的罪魁祸首叫做通货膨胀。
如何跑赢?
常见的说辞是提高投资能力,吸引大家入市做赌徒,跑赢 CPI。
大家都焦虑,深思良久,打开基金申购界面,对吧。
不被通胀所困,还有一个脑洞清奇的摆烂角度。
通胀会让钱变得不值钱,那么要是每月我都把钱花完,钱都没了,那通胀是不是就伤害不了我?
哈哈,这个想法太摆烂了,以至于没人会认真施行。
代替的方式也是有的,负债,让通胀伤害借来的钱/别人的钱。
我觉得适当负债是有益的,最起码能减少通胀的伤害。如果技艺高超的话,还能用别人的钱生钱,借鸡生蛋。
往前 20 年,对普通人最好的负债是房贷。
那往后 20 年呢?
如果没想好负债干什么,不妨可以先试试杠杆替代。
杠杆替代这个观念和实战,历史也讲过:
小赌怡情,A 股杠杆合规玩法示例
只不过上文举例的期货贴水呢,只有更厚的安全垫,宽基指数是基准指数,不属于更强的指数范畴。
所以 A 股还存在用融资融券进行自建更强指数的操作。
# 概念
再平衡策略指的是确定股票与债券的资产配比,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将股票与债券资产的比值恢复到初始状态。
# 理论依据
股票与债券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却存在显著的波动性差异。在特定时段内,相较债券资产,股票波动剧烈。尽管债券也有短时波动,但因能还本付息,表现出固定收益的特征。故而从长时段看债券资产整体上是一条斜率不高的曲线。
随着中短期股价的上涨,组合中股债比例就会打破,股票权重大,债券权重低。此时执行再平衡策略,卖出一部分上涨的股票,买入一部分涨跌不多的债券。如此一来,相当于锁定了一些股票上涨的收益,降低组合的风险。
反之,若上市公司基本面未出现大的变化,中短期之内股票价格下跌,意味着股票变便宜,潜在收益率上升。此时组合中债券权重大,股票权重低。此时卖出一部分债券,买入一部分下跌幅度较大的股票资产。相当于在股票便宜时抄底,给未来种下希望的种子。
如此几轮操作下来,使组合降低波动,始终保持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更容易穿越周期。
# 方法要点
- 确定初始的股债投资比例
- 设置好再平衡的调整阈值
- 严肃投资纪律,定期执行
不同投资者风险偏好不同,初始的股债投资比例确定也不尽相同。从投资长期回报以及策略的有效性看,股 3 债 7 和股 5 债 5 是使用比较多的配置比例。
再平衡的调整阈值指的是股债比例的偏离度达到了该数值,就要将股债资产恢复为初始设定的比例。根据 A 股的波动性,股债资产的阈值设定为 5%-10%比较合理。
投资纪律对于股债再平衡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碰触阈值时,需要对股债资产进行再平衡。有的投资者会对连续上涨的市场行情有所迷恋,认定此时再平衡会降低投资收益;反之在连续下跌时恐惧,认定此时再平衡会白白承受下跌之苦。如果缺失了投资纪律,再平衡策略也就成了一纸空谈了。
# 优点
股债再平衡策略在上涨时收割浮盈,锁定收益;下跌买入便宜资产,人弃我取。投资者只需要关注股债资产的偏离度,根据阈值的触发进行相应的资产调整,不需要过度关注市场,更不需要对行情进行主观研判。
# 缺点
股债再平衡策略意味着投资者放弃了一部分市场择时,牺牲了在市场极端高估与低估时的择时收益。若市场波动或趋势性行情超出预期,股票上涨而不断卖股买债,其收益率会逊于买入并持有策略。另外,再平衡策略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验证,特别强调需要穿越完整的市场周期。
如果我们选择的权益性基金在大部分年份里战胜了债券基金,那么就会使得再平衡的效果变弱。如果认清了这个事实,作为个人投资者,只要能接受类似 2018 年的回撤,全仓股票基金也不是不可以;同样,配置了债券基金的目的也不是使得收益率更高,更重要的是使得在大熊市里的回撤更小。至于哪一种更好,还是那句老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