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观
# 转换思维模式
# 非线性思维 | 双十一预算又超了,记账怎么破
双十一又来了,大家一定都在血拼消费,免不了购买大件商品。那么问题来了,预算超了怎么办?说好的每个月消费预算 2000 元,难道就只能看着心仪已久的打折商品白白错过。
很多朋友不愿意设置消费预算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消费有时高有时低,但是预算又是一个固定值,所以很难完美不超支。有些朋友试了试预算功能,超支了几个月以后就无奈放弃了。
但是这实际上不是预算本身的问题,而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先给大家转述一段曾经的对话:
A:可以考虑投资股市,比如指数基金,长期来看能获得 10% 的平均回报。 B:这个 10% 就是个理论值,但是有时市场会跌啊。 A:这个平均 10% 的回报是计算了下跌以后的历史平均值。 B:但是有的时候市场会跌啊,不能每年都是 10%。 A:。。。
聊起来的感觉就好像在说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A 说的 10% 是平均预期,而 B 却抓住 10% 不放,认为必须每年都稳赚 10% 才是平均 10%。👇 下面这个图可以很直观的解释这种思维方式的区别。
# 偶尔预算超支其实很正常
回到最初关于预算的问题,「预算是个固定值,但是消费有的时候高,有的时候低,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预算超了不要紧,后面几个月把超掉的预算省回来就行了。个别月份的消费波动大,可能难以估计,但是并不足以成为放弃预算的理由。我自己的预算表里面其实也经常有几项会超支,有时候是消费、有时是餐饮(而且餐饮开支的大小月现象非常明显,基本是上个月超支、下个月有余的规律)。很多记账软件都有 Rollover 功能,可以把当月的超支/节余转记到下个月的预算中。
下图是我的餐饮预算图,绿色为预算,红色为实际开销,可以看到波动还是相当明显的。
个别月份的超支对于整体的预算来说并不致命,重要的是在 12 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让每个月消费平均下来的开支等于或者低于预算。所以我们定预算的出发点其实是一种消费预期的平均值,虽然实际消费有时高、有时低,但是我们长期平均下来,实现预算就是成功的。
# 大件消费可以摊销
有些大件消费基本上买一次用几年,比如电脑、家电、车等等。如果把这些消费放进预算,就会导致预算的严重失真,所以可以考虑分月摊销的方法实现。
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 建立一个摊销账户,比如「买车」;
- 在实际消费产生时,记录一笔转账,从付款账户转账到「买车」账户;
- 设置自动支出,每个月从「买车」账户自动消费一笔,并计入预算。
我们设置月度预算的目的并不是死死的卡住每月的预算不超支,而是给自己一个长期的指引和方向。我们并不需要每个月都完美的实现预算,只要在年度范围内的平均值遵守即可。
对于理财投资中的概率思维,总结下来就是「个例不能代表整体」。我们不能因为个例的存在,而放弃整体能够带给我们的回报。我们不能因为市场偶尔会下跌,而放弃市场长期的增值回报;我们也不能因为消费的波动和个别月份的超值,而否定制定预算的意义。
# 概率思维 | 为啥 XX 不如我,却过得比我好
基金买了几个月了,怎么还不涨? 为什么觉得 XX 能力等方面都不如我,却过得比我好? 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一节聊聊对投资帮助很大,对生活同样有指导意义的「概率思维」。上一节说了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在理解平均值和波动这个概念上的区别,这一节说说概率思维的另一个用处——提升做事的成功概率。
# 为什么 XX 不如我,却过得比我好
这个问题我听过很多次,我想各位小伙伴也肯定没少听过类似的抱怨。难道真的是别人运气更好,我们运气更差,我觉得不一定。
这个问题用概率思维在 1 分钟内就能想明白。
从概率上来讲,做事能不能成功一方面取决于「单次的成功率」,而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尝试次数」。
成功率 ≈ 单次成功率 x 尝试次数
而我们经常提及的好或不好、能力强弱、技能高低,其实都是与「单次成功率」相关的,而「次数」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举个例子,假设 A 的能力很强,一个很难的任务有成功率 20%,相比之下 B 稍微弱一点,成功率只有 10%,但是最后一定 A 比 B 更能成功吗?不一定,如果 A 只尝试一次,最终成功率就只是 20%。而 B 尝试三次,最终成功(至少一次)的概率就是 27%,反而是 B 更高。
所以为什么别人能力好像不行,却能成功?因为人家坚持的更久,做的更多,就这么简单。开句玩笑话就是——不管长得再丑,只要相亲次数足够多,总会遇到“眼瞎的”。
# 增加成功率的两种思路
想要做成一件事,传统的思路总是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水平,提升「单次成功率」,想要一次把事情做成,却忽视了「重复次数」这个同样关键的要素。
而相比之下概率思维的核心则在于,我们努力的方向不仅仅在于提升做一次就成功的可能性,更在于增加次数,进而增加这件事发生的最终可能性。
我发现这个思路在减肥、健身和投资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以减肥为例,甭管你的方法多么高大上、多么系统专业,如果三天减肥两天吃喝,也不可能赶得上笨方法的持续坚持。投资也是同理,今天追高、明天听消息,一天换一个套路,不管多么努力,也很可能还不及坚持简单的傻瓜式定投。
甭管一个方法是高级还是简陋,先选能用的那个,先选能坚持下来的那个。用了,坚持下来了,才到了考虑方法本身的层面,否则都是免谈。
# 抓住闪电劈下的那一刻
这句话的原话是引用巴菲特老先生的:
闪电劈下来的那一刻,你一定要在场。
投资市场积累的上涨中,很大比例的涨幅来自于少数几个交易日,即比喻为「闪电」,属于不可预测的小概率事件。那么怎么保证抓住这种小概率事件,苦练交易技巧、每天盯盘还是到处打听小道消息?其实根本不用那么复杂,只要保证自己时刻待在场中,保持长期投资,最终自然不会错过。
每到市场行情低迷的时候,总有小伙伴留言说,既然现在行情不好,能不能先不投资,等行情好了再投资?我的答案是「不行」,不言自明。等所谓行情好了的时候,闪电早已过去,而你就只能这么眼看着错过,追高也不是,等回调又怕踏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单次交易上提升成功率真的是难上加难,但是我们又希望确保自己最终投资的成功,那么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另一个方向,增加「尝试次数」即长线投资。
概率思维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做一次没成,那就再做一次。
# 概率思维 | 如何理性决策
概率思维在投资理财中很适合解答关于不确定性和博弈等问题。不管是投资中的买卖,计划的坚持或放弃,这些决定说到底都是在做决策。既然说了要「理性」决策,那就有必要先说说我们的认知中有哪些不理性的部分,也好能针对性的修正。
# 生活更像扑克而不是象棋
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运气本身对决策的结果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说,我做了 X 就一定能得到 Y,就好像打牌时我们不知道下一张牌会是什么一样。
理性的决策必须正视不确定性的存在,不管再好的决策也可能因为运气的原因出现坏的结果,但是这个坏的结果并不能说明我们本来的决策是错误的!这就涉及到了下一个内容,决策质量与结果质量。
# 结果质量 vs 决策质量
在一个 AB 的选择题中,A 70% 正确,B 30% 正确。从决策质量的角度来看,显然选择 A 更加明智。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更多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决策为导向,如果选择 A,最后实际上发生了小概率事件 B,这往往会被认为是一个糟糕的决策,结果被看得比决策的过程更重要。
更多的经验和更高的水平只能保证决策质量,却不能保证结果质量。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不管一个人的水平多高,都可能得到一个负面的结果;不管一个人的水平多么糟糕,都可以运气爆发。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类似的吐槽:「XX 大牛还不如一个小白判断的准。」
理性决策、理性判断,本质上就是认可决策质量重于结果质量,注重决策本身,而不是某一次的结果。
# 自利性偏差
自利性偏差很好解释,人都需要创造自我认同,「赚钱是我牛逼,赔钱都赖大 V」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见不得别人好,不愿承认自己糟糕,是根植在人性中的基本逻辑。
自利性偏差虽然很少直接影响一次决策的质量,但是却会妨碍我们从结果中学习,减缓甚至停滞决策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 非黑即白的决策思维
投资中非常常见类似「买不买?买哪个?」的问题,但是却很少被问及应该「买多少?」和「怎么买」。
而事实上,很多问题的答案不在买卖中,而是藏在仓位中,即多少。再强调两遍,仓位,仓位。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真应该纠结的不是买不买,卖不卖,而是仓位的多少,买多少、卖多少。
# 投资决策前的检查
那么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投资,做出或者找到一个理性决策?上面提到的方法虽然本身并没有提供一个直接的投资策略,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信息整理成一个检查清单,融合到我们的投资体系之内:
做好 Plan B 没有?
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我们的决策不能保证 100% 的胜率,如果失败了会发生什么,结果是否可以承受?这些问题应该在决策之前想清楚,而那些加杠杆爆仓的,显然就是缺了这一步。
我的这个决策是基于结果质量还是决策质量?
举几个例子,根据历史收益选基金、买彩票就是典型的结果质量。而决策质量则是注重提升每个决策本身的胜率(概率),而不是根据已经确定的结果来评价决策的好坏。
但是这个过程对于散户投资者可能并不容易,因为判断概率的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来培养。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时间——出发,选择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策略或者人。经过时间过滤的东西,更值得信任,胜率更高。
我的某一次成功或者失败到底是个人技术的原因还是运气?
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运气也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最终决策的结果。但是运气却不能通过学习来弥补。所以在以自我提升为目的时,我们需要想办法剥离运气的影响,找到个人技术的问题。这对于投资可能比较难,因为检验收益来源于运气还是技术需要较长的周期,可能要长达 3~5 年。
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个的思维游戏来帮助区分。闭上眼睛分别假想决策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并试图给这个结果找原因。如果成功假设和失败假设的归因不一致,比如赚钱我牛逼、赔钱赖大 V,说明归因是错误的。
多考虑仓位,空仓和满仓中间还有无限中可能。
拿到一个高风险的投资 A 和一个低风险的投资 B,理论上我们可以拼出介于 A 和 B 见的任何风险。如果纠结 A 还是 B,不妨考虑一样一半。
以下是 2019.02.28 我给自己进行的一次盘点检查,供参考
检查决策胜率: 在这个位置,依然有很大的上涨空间,指数依然在一个偏低估的位置。沪深 300 股息收益率接近货币基金收益率就是一个作证。我们才从底部上来了不到 20%,现在谈跑是不是太早了?
**检查 Plan B:**如果最后结果不站在我这边,跌回去了,也不见得就是坏事。至少我还有 30% 现金可以用来加仓,工作收入的现金流目前也够稳定。市场在低估的位置呆的越久,给我们加仓的时间也就越多。
仓位问题:市场从底部涨上来到现在,我没有卖任何一分钱,保持在 70% 左右的仓位(以总资产为基数)。为的就是涨跌都有机会,跌回去就默默继续加仓,涨上去了仓位也够足,完全不心慌。
# 如何让另一半接受记账理财
对于已经成家或者准备成家的朋友来说,理财从自己的事变成了家事,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但是经常收到留言和身边朋友的类似问题,「想要投资/记账/理财,另一半不配合,应该怎么办?」。
首先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也算正常。两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价值观高度统一,肯定是要靠后天不断磨合的。从我的经验来说,后天统一价值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最有效的方式不是通过语言劝说,而是通过行动来相互影响。
讲个前天发生的真实例子,道理互通。想让对方对一道本来还可以却被误解的菜品改变观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坐在那里呼呼的吃起来,吃的比谁都香。这比重复一百遍「你尝尝吧,挺好吃」有用得多。
# 不要靠劝,靠行动
遇到反对意见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试图劝说对方,讲事实、摆道理。但是从我个人的经验而言,在另一半不配合的情况下,劝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先做起来,通过身体力行、耳濡目染。
先回过头看大家的问题,一般都是以「我想……」开头。这里的动词是很关键的,是「想」而不是「做」。也就是说,即使是发起的一方也还没有开始做这件事。劝说对方和自己一起做一件自己还没有尝试过事情,遭到反对也是意料之中。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是符合「劳动换取回报」的逻辑。如果双方都没有做过,就意味着实际回报并不明确,对于付出劳动就会非常排斥。因为获得的好处不不清楚,但是需要付出的劳动却是实打实的。
在双方都没有做过这件事的时候,只凭其中一方的意愿和想法来劝说另一半并不容易。最佳的方式应该是发起的一方先行动起来,用实践证明自己想法的可行性和意义。
# 不要甩锅给另一半
还有一种心态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常见——觉得一件事情应该做,但是貌似有点难度、需要付出,来找另一半帮自己背锅。如果另一半不支持,OK,那不是我的问题了,是另一半不支持自己,责任推卸完毕。
在另一半不配合时,建议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自己买东西大手大脚,却在和另一半说应该如何如何省钱?是不是自己的账户都管不明白,还和老婆说应该好好记账?
先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再带动对方就会容易很多。
# 从自己做开始
发起的一方先行动起来,一来可以用实际的效果来向对方证明建议的可行性,把回报量化;二来万一失败了,也只是付出了自己的成本,节省了整个家庭的资源。
以记账为例,如果对方不支持,那就自己先记起来呗,记账这件事一个人也能做的很好。而且记账的好处在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来。
- 我们常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回忆一样东西的购买日期,比如我最近的一次是需要知道眼药水的购买时间,要不要换掉。每当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淡定的掏出账本,瞬间解决问题。
- 或者需要知道几个账户里有多少钱,焦头烂额的登陆账户的时候,你拿出账本可以 1 分钟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记账的好处就被直接量化。几次下来,不用你劝,另一半也会觉得记账很有必要。
# 严控风险
自己先开始做很重要,但是有一个大前提必须遵守:
在得到家庭的支持以前,把投资或者其他行动的风险,严格控制在仅仅自己一个人也能承担的程度。
对于记账、存钱这类简单的小事,即使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投资却不一样,损失本金的风险是实打实的。如果在一个人独自开始行动的情况下,一定要严控风险,不要让家人为你的冒失和失误承担连带后果。独自决定投资并导致家庭资产损失,很容易导致一些比较严重的家庭矛盾。
投资谨记,家庭和谐优先于投资回报。
对于「说服」而言,通过行动示范的效果总是好于无力的劝说。凡事先从自己做起,先改变自己才能开始改变别人。
-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先把自己做好,同时看看有没有充分考虑到另一半的诉求。
- 暂时承担起另一半的工作,如果她不愿意记账,你先帮她记;
- 别总说“我们一起……",这和甩锅给另一半“你应该……”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