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望清单,一个帮你实现理性消费、提高幸福感的利器
在上一篇中,我已经很详细的写完了个人预算的部分,这一篇则来侧重写写愿望清单的作用。如果说预算是通过量化消费进度,倒逼我们思考消费的意义,削减那些看似需要、实则无意义的伪消费需求。那么愿望清单就是真的从根本上提高我们对于消费的理解、提高消费质量,让我们自愿的放弃很多“低效”的消费。
# 如何理解愿望清单
这篇内容所讨论的愿望清单(欲望清单)主要是指消费愿望清单,说白了就是把所有想买的、想玩的东西都列下来并不断回顾。
我们可以把愿望清单看做是一个待办清单,每一个愿望就是一个 To-Do,形式是一致的。但是愿望与待办又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你对于愿望本身的好感。
当一个清单中有重要的、耗时的待办时,我们可能会偶尔犯起拖延症,转而去不断的完成简单轻松的任务;而愿望却正相反,越是发自内心的愿望,我们越愿意为此而放弃那些无足轻重的小愿望,这是愿望清单自身的基因优势。而正是这个区别,让愿望清单提升消费质量成为可能。
# 如何使用愿望清单
一句话概括——在想到一个消费需求后,别急着下单,先把这笔消费需求放到愿望清单中,同时回顾一下清单中的其他内容,然后再做下一步的消费打算。
人本身是健忘的,当我们忙于生活时很容易就会忘记自己当初的愿望。当我们回顾清单时,清单会重新提醒我们勿忘初心。你大概率会发现,相比于发自内心的愿望,自己新想到的这个消费打算太无足轻重了。
举一个我自己最近的例子,正好前段时间,我的 Evernote 会员到期,提示我续费一年。在决定下单之前,我先把这笔消费放入愿望清单中,并排列优先级。
放进清单之后我才猛然发现,清单中随便拿出一个愿望都比 Evernote 会员更加渴望,Evernote 被自然而然的放在了末尾,最低优先级。
结果排完优先级我才发现,其实 Evernote 会员我并不是我的真实需求,连对一个台灯的渴望都超过了对于 Evernote 会员的需求。再回头想想,好像我也其实没用上过什么 Evernote 的高级功能,于是乎果断取消订阅。(我不是说 Evernote 会员不好哈,只是不适合我而已)
# 愿望清单的使用流程
为了加深理解,我给愿望清单的使用方法绘制了一张详细的流程图 👇
首先我们要把所有的消费愿望都收集到清单之中。当我们想要某件东西的时候,不要急着下单,先放入愿望清单中,然后进行整理排列优先级,也相当于对愿望清单的一次维护。
如果发现新放入的消费愿望被自己放在了较低的优先级,就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笔消费的意义,很可能是一个伪需求。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放进愿望清单里的项目,有一半以上都会被放弃。
另外,决定放弃的消费也不要从清单删除,而是做个标记,放在后面整理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统计,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有哪些头脑一热的消费冲动?
如果经过清单的过滤,我们依然觉得这笔消费非常有意义,那就进入下一步,检查自己的预算、决定消费策略。关于预算,我已经在上一节系统的详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的来说,愿望清单就两个核心原则
- 想要消费,先放入愿望清单。
- 优先实现最高优先级的愿望。
# 如何规划清单优先级
这里借用一个近藤麻理惠的收纳整理原则——怦然心动。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我们列数字、全面对比,两个东西的名字放在一起,你就知道自己更想要哪个。
如果一个东西加入清单之后三天、一周、一个月,你都觉得怦然心动,那就别想别的了,肯定是最高优先级的。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消费都必须怦然心动,我去买个豆角还要求自己怦然心动,那是有毛病。对于相对普通的消费,站在纯理性的角度我会遵守这样的原则
- 经典款、大众款优先,不当小白鼠。不仅仅是消费,假如你也和我一样工作上要常常和硬件传感器打交道,你也会恨死那些所谓的“新潮”设备。
- 假如你纠结一个东西只是因为“贵”,那就把它放在高优先级;如果你想买个备选品,只是因为它“便宜”,那就把它从清单中剔除。
- 多找找权威、中立的付费评测,这个方面中文资源比较少,可以参考一下外文平台。现在我买大件之前,都会先去 test.de 花 5 欧买一份评测报告,分分钟值回票价。
# 愿望清单的意义
我认为愿望清单最大的意义——把愿望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以此避免其他无意义消费对愿望的资源挤占。清单内容的提醒,实际上是强化了我们对于自己愿望的理解。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关于生产力效率的问题。
如果你手头在忙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个时候你突然想到家里的猫粮快要空了,或者同事跑过来问能不能帮找个资料。你是会立刻放下手头的重要工作,还是先把这件小事记录下来、等到休息的时候再做?
有效率意识的朋友往往会选择继续执行当前的重要事项,等空闲时间再做简单的小事。想要什么立刻就做,是低效人士的特征之一。这个效率思维对于提高消费的效率同样非常重要。
想到什么立刻就买,是消费低效的原罪。
如果消费没有策略,想到什么东西立刻下单,就会常常需要买什么重要物品的时候却没有钱了。最后真正需要的东西一拖再拖,而买下的东西没多久就又被束之高阁。
而这个问题在应用愿望清单以后就不再存在了,因为愿望清单会一遍又一遍的提醒你,到底什么才是你最想要的。
# 沉淀信息、项目择优
我认为愿望清单主要有三个好处:
- 信息收集
- 信息沉淀
- 项目择优
不管我们打算购物消费些什么,都先放入清单之中进行信息收集。把所有想法、欲望都收集起来,形成更好的管理和统计。
关于消费有句很经典的话,「假如 3 天后你还是想要,那再考虑买」,这就是信息沉淀的意义。很多冲动消费可能几天之后再看发现完全没有必要,而愿望清单天然具有信息沉淀的功能。通过加入清单、过滤清单这两个动作,在冲动和消费之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
清单的存在降低了新冲动的权重,提升了旧信息的权重,可以更好的辅助我们做项目择优,选出那些我们真正打心底渴望的消费品。项目择优,当我们面对一个新刺激的时候,打开项目清单,看到里面的重要内容,提高了旧信息的权重。
在看到清单中渴望已久的珍爱时,很多一时的冲动也就顷刻间褪色了。
# 提醒,道理何在
对于人脑来说,新信息的权重要显著高于旧信息。当我们面对新的消费欲望的刺激时,很容易一冲动就把自己本来想要的更重要的物品忘记了。
还是举前面 Evernote 的例子,当我收到续费提醒的瞬间,哪里还记得住自己半年前决定的愿望?在这个瞬间,续费提醒在我意识中的权重远远超过了其他更重要的愿望的总和,冲动下单也就是手一抖的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工具降低新信息的权重,提高旧信息的权重,这就是回顾愿望清单提醒自己的意义。
如果我们定下一个消费流程,每笔购物开支都必须通过愿望清单,强制自己在购物之前浏览一遍自己的愿望,就把新旧信息的权重放在了一个相同的高度,很多不必要的消费也就顺理成章的排除了。
# 建立愿望清单
除了给自己的愿望清单,还有两张愿望清单值得考虑
- 全家的愿望清单,通过共同预算来实现,大家一起努力。
- 礼物清单,平时留意多收集,到时候心不慌。
建立了愿望清单之后,你会发现幸福其实也挺简单的。借用一下 二八 定律,80% 的幸福感其实来自 20% 的消费,而清单的意义则在于帮你发现这 20% 的精华消费,砍掉剩余的 80%。
# 生活的幸福感到底来自哪类消费
借用一下二八定律回答这个问题,超过 80% 的生活幸福感往往来自不到 20% 的消费开支。
所以说,享受生活与积累财富能够兼得吗?我认为并不难,因为砍掉剩余的 80% 无意义消费并不会实质上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反而会让我们生活更加舒适,否则何来走红的断舍离呢?
而鱼和熊掌兼得的核心就在于,尽可能放大高效的 20%,削减无效的 80%。
在整个 GTB(Getting Things Bought)消费体系中,我用前三篇分别向你系统介绍了效率思维、个人预算和愿望清单三大工具,来帮你更容易地实现这个目标。(前三篇的链接我附在文末)
整个 GTB 其实就是一个 过滤 → 沉淀 → 择优 → 量化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活和消费的意义越来越明确,生活的幸福感显著提升,而开支水平却可以实现稳步下降。
# 愿望清单实现过滤沉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找到那 20% 核心消费,如果把所有的开支都放在一张清单之内,每个人都可以很快选出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当这些消费打算分别在不同时间出现时,我们却很快的失去了判断能力,月初工资到手的那一瞬间,谁还记得几个月前自己勒紧裤腰带时的愿望。
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张清单,呈现我们所有的消费愿望,并为我们排列优先级,这就是愿望清单。
应用愿望清单非常简单,只有两个原则
- 先放进清单,再选择消费
- 优先消费最重要的物品
通过把所有愿望记录在清单中,可以不断提醒我们「哪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消费冲动,在我们看到清单中更重要的愿望时,往往也就自行散去。
愿望清单对于消费起到了过滤和沉淀的作用,在消费和冲动之间建立起一道防火墙。通过愿望清单,我们可以很容易分辨出哪些消费更靠近 20%,哪些消费更靠近 80%。
但是单单愿望清单并不足够帮我们实现全部目标。清单虽然能够提高消费的质量,清单的边际效果却是随着资源增加而不断递减的。因为清单中的愿望不可能全部保持一致的质量,越往下质量往往越低。所以我们需要第二工具,预算,来帮助我们聚焦在愿望清单的高质量部分。
# 开支预算实现高效择优
如果说愿望清单是提高消费幸福感的利器,那么开支预算就是实现财富积累的核心。还记得当初我在 GTB 中的的宣言吗?我们要的是幸福感和财富的两者兼得。
关于预算我们先要明确一点,预算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限制自己,而在于明确计量我们的剩余资源和已消耗资源,就像时钟一样。
限制我们的永远是生活本身,是目标与理想之间的差别,是为了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付出。
系统的预算规划,会进一步帮助我们思考愿望清单中的优先级排序,「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对我们生活而言最重要的消费上。
预算本身其实不但不会降低生活的幸福感,反而会改善生活质量,甚至进一步提高实现财务目标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以实现 F.I.R.E 财务自由为目标奋斗,整个过程可能动辄 5~10 年,没有及时反馈,我们很难坚持下来的。就说前段时间知识星球两周系统维护,憋坏了多少公众号作者,没有反馈别说两年,两个星期坚持下去都费劲。
而预算系统的存在实际上是把漫长的十年财富积累历程,分割成了每月预算目标,而且预算本身自带量化属性,这个过程每一天的进度都是完全透明的。原本是要坚持十年的大目标,就被拆分成了一个个月度消费目标。而只要我们实现每个月度的目标,最终实现本金积累目标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 效率思维指导消费
回顾完了欲望清单、个人预算,我们再重新回到效率思维上。
再看一下我们在第一章放过的那张对比图 ,现在带着前面的内容,再回头看这张表是不是读出了当时不一样的感觉。前面所说的愿望清单和预算,不正是图中「资源」和「任务」的衡量指标。
GTB 的核心其实就是基于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的效率思维,通过一个系统实现消费资源的最大化。我们追求的是消费效率的无限放大,强化那些能够产生 80% 幸福感的 20% 消费,再把多余的那些 80% 的消费变成我们的储蓄。
# GTB 怎么再往下走
学会了 GTB,实现了 GTB,那我们最终会走向何方?我认为之前少数派上 @Shin 的留言最准确地道出我的心声
今年消费控制得很好,主要是决定了只买一见钟情的非必需品。结果省了几个月后,开始对存款数字产生欲望了,现在无论如何都不想花了。
在实现 GTB 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探求消费和储蓄的意义,直到某一刻,储蓄带来的幸福感超越了消费的物质幸福感本身。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对于财富的追求为的并不是财富所能产生的物质消费,而是财富带给自己的对于生活的自信、可靠和自由。